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杨虎城,原名,号虎臣,陕西蒲城人,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幼年时,由于家庭贫困,他只念过两年村塾,便到一家小饭铺替人烧火。1908年,他的父亲遭仇家诬陷,被官府处死。这时,他才十五岁,得村民帮助勉强营葬了亡父。之后,他走投无路,和当地一帮少年成立了一个“中秋会”,以“打富济贫”相号召,后来发展到百余人,他是领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杨率领中秋会员参加陕西民
+ 全文阅读 2022年11月18日
1. 流传和主要版本《周书》在贞观十年修成之后,被藏在当时的国家秘阁之中,但其最早的刻本始于何时却不太清楚。在旧本宋人安焘、王安国、林希的目录序中记录道:“仁宗时出太清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献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馆阁是正其文字,今既镂版以传学官。”太清楼本不知是抄本还是刻本,但这篇叙里则明确提出经此次校定后即加镂刻(序文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末所附),但刻成于何时却又没有明确记录。中华
+ 全文阅读 2023年01月24日
中国古人长于丝织,但实际上其他一些织品也自古就闻名于世。当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源源输出时,着名的蜀地产麻布也运销到中亚、西亚一带广大地区。值得指出,古代少数民族对我国纺织品家族的形成和完善,曾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早在汉代,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就有了棉花种植和棉布;南方少数民族当时出产的细麻布被《后汉书》赞为“织成文章如绫绵”; 宋代时,海南少数民族的棉纺织技术曾对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 全文阅读 2022年12月31日
查士丁尼(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483—565),拜占廷帝国皇帝(527—565在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五至六世纪初的拜占廷帝国,充满了激烈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奴隶与隶农不断起义,外族经常入侵帝国,宗教异端运动迅速发展,这几者交织在一起,震撼着帝国的统治。查士丁尼就是在激烈动荡的年代登上政治舞台的。查士丁尼于483年出生于马其顿陶里西
+ 全文阅读 2022年12月02日
当前位置:首页戴逸
15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重考北大》

戴秉衡弃工学史,当时在他人看来不合时宜。但是他无怨无悔,认为这是命运对自己的眷顾与关爱。这个重大的抉择,改变了秉衡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从此走上了一条寂寞而清贫的历史学科道路。回顾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从学路,正是由于自己执著地爱好文史,才作出这个重大抉择。从小顽劣的他,在长衫租书人的书箱里寻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小学毕业后未考上初中,后避难逃到上海,失学一年却激发了他对读

戴逸生平事迹《重考北大》

141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治学境界》

后辈晚学常常会探讨学界名人的成功之道,它犹如一粒璀璨的钻石,其各个棱面都折射着锐利的光芒。戴逸所行的漫漫学术道路,大致呈现三大阶段:大器早成,中岁蹉跎,晚年达到巅峰。对此,戴逸的几位学生都有不同角度的解析: 在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罗明教授眼里,“戴老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两个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说他有非常结实的文史底子,阐发见识有厚度,青年时代就得到诸位史学前辈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140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源远流长》

戴逸在清史领域耕耘了大半个世纪,国内清史研究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军人物。遥想当年,史学新秀戴逸被吴晗问及该怎样开展清史研究并着手编纂清史,这犹如当头棒喝,在岁月的长河里时时被追问。也由此,戴逸的眼前打开一扇继往开来的窗户。从这扇“窗户”里,世人看到了从1644年顺治建朝至1912年宣统帝被辛亥革命推翻而逊位,这268年的漫长清代历史。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重要地位和影响,既是中

戴逸生平事迹《源远流长》

130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学术始航》

此前,上海交大严谨踏实的校风及北大民主自由的氛围,这两种学院精神相辅相成,给戴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他以后漫长的治学道路。尤其是北大,戴逸热爱那里浓郁的学术气氛,敬佩那些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师长们,但两年的学业中,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所以自己深感对历史专业学得很不够,感到对历史尚未入门。1948年,进入解放区华北大学的戴逸,跟无数热血青年一起学习,更加体会到学无止境。成

戴逸生平事迹《学术始航》

144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小人书大世界》

常熟有楹联曰:“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说的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虞山读书。登临四顾,虞山秀色,尚湖碧波,常熟古城尽收眼底。读书台边的焦尾泉,终年汩汩细流汇和着虞山的泉水雨水,伴随着风声读书声一起流入古城。相传纵贯古城南北的琴川河正源于焦尾泉,七条河流穿城而过,就像古琴上的七根弦,流淌着无数岁月,承载着生命和历史,化为寻常百姓家的点点滴滴。宁静而富有灵性的琴川河,在江南

142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投身学运》

其实,复校后的北大校园并不平静。1946年底,发生了北大女学生沈崇遭美军侮辱事件。随即,北平发生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北大进步师生在北大民主广场张贴罢课斗争的布告和标语,但遭到特务学生的撕毁。当时,史学系教隋唐史的向达先生挺身上前制止,义正辞严,并自报家门。向达先生学识渊博,他平时讲课声音较轻,学生们总怕听不清,常常把凳子往前挪,直到把他围成一个圈儿。因为倾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学生愿随他进入一个博大

戴逸生平事迹《投身学运》

130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书香氤氲》

相传,常熟地名的由来源于年年丰收的万顷良田。常熟别称虞城,因城内有山名虞山,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葬于此而得名。虞山像一头卧着的水牛,南与灵秀的尚湖相伴,舒展而伸入城内。有诗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据《史记》记载,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太伯来到吴地,与民同耕,入乡随俗,断发纹身,立为句吴。太伯无子,后由仲雍继位,是为吴君。仲雍是吴文化的始祖,他

戴逸生平事迹《书香氤氲》

130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十年磨一剑》

挑起这副重担之后,戴逸首先调整了作息时间,几乎每天都要赶赴位于文津街的文津楼坐班。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楼是编纂委员会临时办公地点,为北京图书馆旧址。在这座开阔大气的办公楼内,戴逸有条不紊地召集会议,安排前期工作。编纂《清史》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犹如一座宏大的建筑,需要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及实施,很多项目需要齐头并进。在清史研究所成立之初,戴逸就给大家打气鼓劲,提出化整为零的战略理念,分期分批完成清史

戴逸生平事迹《十年磨一剑》

129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少年俊彦》

就这样,秉衡的求知欲被点燃了,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它通往自我、通往学校以及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补习,秉衡很想考一所中学,想跟姐姐们一起背着书包去上学。那年夏天,秉衡幸运地考上了著名的苏州中学。虽然因成绩差只是个备取生,需要候补正取名额,但也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这对秉衡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苏州中学有着“千年府学”的美名,早在北宋年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其后薪

戴逸生平事迹《少年俊彦》

128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曲折求学路》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秉衡没考上县立中学,走在街上抬头低眼都是熟人,自然会问起考试的事,令他很是难堪。同学见面都在愉悦地展望中学生活,唯有他只顾低头走路。雷打不动的是每天去长衫叔叔那里,换书借书,听上一段,再讨论上一番。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孩子,长衫叔叔也忍不住夸上几句。当得知秉衡没有考上中学,不免长叹一声。长衫叔叔本是读书人,后来因沾上抽鸦片的恶习,终于穷困潦倒,最后才干上了租书的营生。

122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难忘师德》

师恩难忘,戴逸常常跟人说起故乡的杨毅庵老师。杨老师慧眼识英才,他帮助青少年时代的戴逸奠定了文史基础,成为戴逸人生中第一位伯乐。其后,在漫长的治学道路上,戴逸又被身边那些治学严谨、大家风范的名师身上闪耀的师德光辉所引导,鼓舞着行进在如山之清史中。诚然如此,戴逸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在学生们眼里,则是一位谦和、仁义、真性情的教授,对年轻学子予以热情关注和支持,其师德光芒亦惠及他人之人生。王俊义是戴逸的高

戴逸生平事迹《难忘师德》

129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领军清史研究》

《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出版,意义重大。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这部书披露了许多史书上所未记载、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澄清了中苏边界上有争议的问题,为中国政府在中苏边界谈判中,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边界谈判依据。同时,随着该书的出版,也使国内的清史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此后,戴逸把研究领域拓展到清代前期和中期。50岁之前研究中国近代史,当属晚清时期;50岁之后研究鸦片战争之前清史,当属清前期和中

戴逸生平事迹《领军清史研究》

127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离开北大》

孑民图书室开馆前夕,秉衡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因误诊化脓,病情非常严重。郑天挺先生得知此事,便派人急送北大医院免费治疗,住院一个多月,才得以化险为夷。出院后,秉衡又回到图书室工作,看到孑民图书室蒸蒸日上,发挥着图书育人的作用,深感欣慰。不久,他被选为全校的学生自治会理事,和同学主管学艺股,学生工作重点转移,但仍兼任图书室常务干事,只是具体工作就不大参与了。当时北大校园有很多进步社团,大都拥有一间房子

戴逸生平事迹《离开北大》

134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华北大学迁入北平后,第二年10月与中国政法大学合并,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从此,戴逸的学术生涯都奉献给人民大学这所高等学府,虽历经磨难、坎坷,却永生不悔。新中国刚解放,全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高涨。平时除了专心于革命史专业的课程、研究及写作,戴逸攻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做了很多读书笔记,常常挑灯夜读至深夜。戴逸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他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

戴逸生平事迹《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136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结缘清史》

1958年这一年,青年史学家戴逸可谓三喜临门,首部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赢得掌声一片,并荣任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的学术秘书,同年搬进铁狮子胡同大院的教工宿舍。铁狮子胡同大院旧称“铁1号”,也就是后来的张自忠路3号,其中式大门与内部西洋古典建筑的完美融合,令人按捺不住地想探究深藏不露的历史烟云。抬眼处,红漆大门两旁蹲坐着大石狮子,雕梁画栋间透出昔日清王府邸的余威。清初,这里是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

戴逸生平事迹《结缘清史》

120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积淀学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术自由被无端践踏,学术规则被无情破坏,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一样,清史研究也出现滞步,甚至后退。回到北京,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整个国内大环境仍是动荡不安,“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运动恶浪此起彼伏。但是清史研究小组的成立,无疑凝聚了史界的精气神,开辟了学者研究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距离珍宝岛事件时间不长,正值中苏两国举行边界谈判,牵扯到政

戴逸生平事迹《积淀学术》

12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祸从文起》

在岁月的磨砺中,戴逸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作为青年史学家的戴逸,在与史学界前辈们的交往中,受益匪浅。1963年初夏,戴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史学家郭影秋。身为学者型的高层领导的郭影秋,解放后弃政从文,成为南京大学深孚众望的校长。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应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的请求,又调郭影秋来北京,担任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主持繁重的日常工作。当时,戴逸要去范文澜那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急需向校领导汇报,

戴逸生平事迹《祸从文起》

136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回到北京》

漫长的干校生活,终于迎来了令人兴奋的一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一批又一批的干校战友整理行装,回到北京。至1973年,人民大学教职工全部返回北京。戴逸下干校时带去的一套英文版毛选,早已熟稔在胸。与毛选一起塞进行囊里的,还有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就要离开这里了,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几年猪倌生活的磨砺,使戴逸感受到人生之真实,留恋之情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那种不甘于屈从的傲骨,永远

11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共襄盛举》

梦想的传递,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历史的新时期,国家对清史研究的重视提高到日程上来。1981年,中南海邓小平办公室给中国社科院转了一封人民来信,呼吁要求编纂清史,上面有邓小平的重要批示。对此,中国社科院非常重视,专门召集了郭影秋和戴逸开会,共商启动事宜。当时,郭影秋的身体已很虚弱,听闻此情,激动得热泪盈眶,言及诸多熟稔于胸的想法。作为清史所所长的戴逸,更是提出了用心血凝结而成的编纂规划。几代学人

戴逸生平事迹《共襄盛举》

13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干校生活》

“文化大革命”初期,人民大学遭到极大的冲击。曾任朱德总司令秘书的孙泱副校长,被诬指为特务。紧接着,郭影秋副校长也被凭空捏造的所谓“二月兵变”诬陷,幸得中央老一辈领导出面澄清。400多名一向积极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校教授、干部们,都被一个个地揪出来,一夜间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在私立的所谓公堂里遭受惨无人道的迫害。在“四人帮”的挑动下,群众队伍遭到分裂,两派对立并武斗。人民大学被“四人

12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读史有味身忘老》

粉碎“四人帮”后,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戴逸,在事业上更为忙碌,故乡常常在梦中相会。母亲年事已高,终是离不开常熟,那里扎有她岁月的根。旅居京城多年,偶或借开会南下之际,抽空去看望母亲。那是1979年,戴逸在四川参加会议完后,回了趟常熟,这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次回到故里。目睹熟悉的景物,耳闻亲切的乡音,踏在故乡的青石板路上,游子的心中激情澎湃。名人辈出、书香飘溢的故土,是戴逸心中永远的挂念。解放

戴逸生平事迹《读史有味身忘老》

125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初进交大》

珍珠港事件后,戴家回到常熟避难。当时的汪伪江苏省政府官员逼迫戴良耜捐献钱财,由于无力承担,父亲便被抓去关押在苏州,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戴家族人向来耿直正义,面对日伪伤天害理的行径,个个义愤填膺,有的便奋起反抗,加入新四军,当然免不了流血牺牲。那年正值日伪残酷“清乡”,有位新四军领导因事来不及撤退,便躲藏在戴家的小楼上。小楼既是秉衡的卧室,也是夜间秉读之处,不想成了小小避难所。窝藏新四军如被发现,必定

122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笔耕不辍》

岁月流逝,历史的“斯芬克司之谜”,使得赋有国家、民族、历史责任感的史学家倾力奉献。步入花甲之年后,戴逸继续在鸦片战争前的清史领域中爬梳钻研,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清代边疆开发上。边疆的统一和发展是清朝完成的伟大业绩,唯此中国辽阔的版图才得以奠定,国家的统一才更加巩固,边陲地区的经济文化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清代对边疆开发的规模和深度,远远超过汉唐盛世。在戴逸的带领下,同仁们开始对清代的边疆和民族

戴逸生平事迹《笔耕不辍》

118

2022-12-13

戴逸生平事迹《奔向解放区》

1948年,不平静的暑假已过,转眼已是秋天。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染红世界东方的天际。戴秉衡一心想冒险回北大,去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的同学,再找到心向往之的组织。他告别家人,悄悄地从水路经天津回到北大,找到了同学。白色恐怖之中,同学相见分外激动,大家压低嗓音,互相说着离别后发生的事情。据说,有的同学被抓进去了,也有不少同学投奔了解放区。“解放区”犹如

戴逸生平事迹《奔向解放区》

最新动态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