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十九世纪普鲁士王国的军事理论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6月生于普鲁士王国马格德堡(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当时的普鲁士是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拥有军队约20万人。普王腓特烈二世亲自统帅军队,进行侵略战争。克劳塞维茨才12岁就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当士官生。179
+ 全文阅读 2022年12月02日
文学巨匠曹雪芹(清朝)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籍贯辽阳(沈阳),祖籍地南昌武阳,是宋武惠王曹彬的后裔。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南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南织造,兼任内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时代,曹
+ 全文阅读 2022年11月01日
黄康1909年农历七月廿八日生于万宁县龙滚镇仁造村。9岁开始上小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加上父亲逝世,1922年在母亲的打发下,随乡亲流浪到马来亚槟城埠,先在洋人酒店当童工,后到荷兰KPM轮船公司当海员工人。1925年,黄康在槟城进入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夜校读书,接受党的教育。1926年参加左派国民党和赤色海员工会。1927年2月列宁逝世纪念日他参加了CY(即共青团)组织。同年被选为槟城团市委领导,任团
+ 全文阅读 2023年01月0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中级后勤指挥、管理军官的学府。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历史沿革 1952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在北京创办后勤学院的命令,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后勤指挥院校。1953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为学院题写训词:“对于现代的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的科学、不需要有
+ 全文阅读 2022年12月06日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思想
164

2022-11-14

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一、 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作为政治思想的对象,中国和西方并无二致,都是为维护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但是由于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

285

2022-11-14

中国人民拒绝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民拒绝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基因一、 中西两种不同的自由观政治文化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阶级属性外,还具有民族属性​‍‌‍​‍‌‍‌‍​‍​‍‌‍​‍‌‍​‍​‍‌‍​‍‌​‍​‍​‍‌‍​‍​‍​‍‌‍‌‍‌‍‌‍​‍‌‍​‍​​‍​‍​‍​‍​‍​‍​‍‌‍​‍‌‍​‍‌‍‌‍‌‍​。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阶级状况、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差异,

342

2022-11-14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特点之一是“专门之业不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学校总论》),除“经、史、子、集”之外就不再有专门学科的分类​‍‌‍​‍‌‍‌‍​‍​‍‌‍​‍‌‍​‍​‍‌‍​‍‌​‍​‍​‍‌‍​‍​‍​‍‌‍‌‍‌‍‌‍​‍‌‍​‍​​‍​‍​‍​‍​‍​‍​‍‌‍​‍‌‍​‍‌‍‌‍‌‍​。按研究对象的内容划分学科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174

2022-11-14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个“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个“重”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政治学关注的重点不同​‍‌‍​‍‌‍‌‍​‍​‍‌‍​‍‌‍​‍​‍‌‍​‍‌​‍​‍​‍‌‍​‍​‍​‍‌‍‌‍‌‍‌‍​‍‌‍​‍​​‍​‍​‍​‍​‍​‍​‍‌‍​‍‌‍​‍‌‍‌‍‌‍​。正由于中西政治学所研究的重心不同,政治学的着眼点不同,政治思想史所突出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154

2022-11-14

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所有政治思想都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理想、政治要求,设计夺取、维护政治统治方案或为政治统治“出谋献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8

2022-11-14

政治思想及其基本特点

政治思想及其基本特点一、 什么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思想或政治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有时也被称为政治学说、政治理

167

2022-11-14

先秦法家权势、法治、心术的治国之道

先秦法家权势、法治、心术的治国之道法家学派是先秦各家较为晚出的思想派别,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它主张“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提出了一套与儒家“仁、义、德、礼”完全不同的,以“势、法、术”为主体的治国方案​‍‌‍​

158

2022-11-14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一、 中国古代第一个反映劳动人民要求的思想家墨翟(以下统称为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身世问题历来多所争议:首先,他的籍贯是鲁抑宋即争论不休;其次,他的生卒年月为何时

163

2022-11-14

老子道法自然、贵德守道、小国寡民的君主南面术

老子道法自然、贵德守道、小国寡民的君主南面术一、 老子其人其书据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般认为,老子生活于春秋中后期,与孔子同时代​‍‌‍​‍‌‍‌‍​‍​

154

2022-11-14

孔子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

孔子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前言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私学开创者之一,古文献整理者,历史学家,社会政治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前551—前479年),与古希腊的

185

2022-11-14

什么是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文子·九守》中讲道:“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邪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既需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更要注重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逻辑关系上讲,只有首先做到小中见大,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判断事

156

2022-11-14

什么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基于对历史的发展,以及对前朝覆灭教训的思考,所形成的一个基本认识。将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消弭于雏形,是历代君王的责任与使命。为此,在加强有形的制度建设和无形的思想建设方面,历朝历代都不敢怠慢。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周公,对前朝的治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他看来,商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刑罚过于严苛,松散的部落联盟不利于中央政权对下属部落的控制,权力的继承分配混乱。为此,周

173

2022-11-14

什么是明德慎罚

明德慎罚《尚书·康诰》中有言:“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周朝初立,由于周武王早亡,周成王年幼,周武王的胞弟周公便代理朝政。周公摄政7年,制礼作乐,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国家治理方法。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强调以德治国,它是慎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明德慎罚”的实质便是注重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德治”注重的是内在的道德教化,强调以德服人

167

2022-11-14

什么是群策群力

群策群力群策群力,是指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想办法。有智慧、有作为的君主往往能团结自己的大臣共商国计,共克时艰。重视人才、广开言路、知人善任,是群策群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重视人才才能吸引人才,广开言路才能给人表现才能的机会,知人善任才能让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中国历史上不乏礼贤下士的治理者,有能力、有节操的人受到上司的尊重,自然会尽心尽力。《战国策》中记录了一个“千金市骨”的故事。公元前31

145

2022-11-14

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说的是站在正义一方的人,能够得到更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处于非正义的一方,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帮助,最后将处于孤立。中国的史书,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将价值评价融于对历史的描述之中。比如,在《史记》中写到纣王(也就是帝辛)时说

169

2022-11-14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实现“善治”的根本方法和原则。《礼记·中庸》中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性质,“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则。只有达到了中和,天下万物才能各得其所,不断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中和之道首先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正如朱熹在解《中庸》之题时所言:“中者,不

201

2022-11-14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与行,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知与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知是基础、是前提,而行是重点、是关键。在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中,坚持知行合一是提升治理效能、达致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礼记章句·中庸衍》)他认为,知与行有着不同的功

174

2022-11-14

什么是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变与不变是几千年来国家治理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周易·杂卦》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就是变革旧事物、建立新事物的意思。任何一位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家治理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往的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会落后于新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统治者具备革故鼎新的胆识与决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革故鼎新

151

2022-11-14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也就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所讲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格物致知就是强调在国家治理中要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政治伦理实践中探索国家治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礼记·大学》中讲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325

2022-11-13

什么是备豫不虞

备豫不虞“备豫不虞”的思想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六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此处“豫”通“预”,“备豫”有预备、事先防备之意;“虞”为预测,“不虞”指不测、意外之事。“备豫不虞”的意思是早做预备工作,以防不测之事。在《易经》豫卦中,豫本为逸豫、安乐之意,豫卦为豫谋之卦,安逸喜乐之时的备豫警示才是豫卦的本质内涵。《诗经》有“未雨绸缪”的典故,“备豫”体现为高瞻远瞩的谋虑、明察秋毫的洞达。孔子推崇

137

2022-11-13

什么是人文化成

人文化成“人文化成”典出《易传·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儒家的社会教化思想,“人文化成”重视“人文”对人的教化作用,希望以此塑造理想的君子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文”与“化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向互动与成就的关系,在“人文”“化成”天下的同时,“化成”的天下(被“人文”化成的天下)又会反过来影

192

2022-11-13

什么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的地位,“内圣外王”作为德功与事功相统一的最高标准与终极理想,是儒家的基本命题与核心思想。其中,“内圣”指在内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塑造君子人格,使内心符合“圣”的标准,具备圣人的才德,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则是在外在事功方面,通过施行王道建功立业,实现儒家“天下大治”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孔子作为儒家“仁”学的创立者

247

2022-11-13

什么是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协和万邦”作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所秉持的一种价值理念,初衷是要在邦国林立、诸侯相争的情况下,通过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治理好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与他国的价值共识,求同存异、讲信修睦,在感化、帮助他国的过程中实现“天下一家”(《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尚书·尧典》有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的“邦”指的

155

2022-11-13

什么是修礼齐朝

修礼齐朝中国的礼乐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礼乐生活,对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礼者,养也。”礼可以涵养生命,即养成至贵至善的本性、至灵至仁的良心,所以礼成为人们修齐治平的基本准则,也成为历代君王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为政以礼”“修礼以齐朝”,礼仪的制度化和系统化,使得政治权力合法化,统治阶层内部秩序井然、上下相谐,庶民百姓效仿遵循、各安其事,整个社会达到稳定的政治局面。儒学礼乐由圣贤根

274

2022-11-13

什么是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中国文化传统中秉持“义利之辨,义重于利”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是儒家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庸》讲“义者宜也”,把“义”看作是仁德的施行,是人类行为是否符合正道与正德的标尺。《周易·乾卦·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利,可分为物质之利和精神之利,一般指的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对于“义”与“利”的关系,儒家主张把道义放在功利之上,并以此为最高价值标准。孔孟的“重义轻利”说,荀子的“先义后利”说,董仲

199

2022-11-13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道德经》认为,“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循道而治,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不过多地干预,不妄作为。中华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由来已久,早在“五帝”时期,就有无为而治的传统。《周易·系辞传》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取象“乾坤”阴阳和

188

2022-11-13

什么是尚贤使能

尚贤使能周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周室政权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该制度规定,天子诸侯、士卿大夫的爵位和财产均由嫡长子世袭。嫡长子是否贤能决定了政治的走向。很多无贤德的贵族集团腐朽没落,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孔子针对这种“礼崩乐坏”的现实情形,提出了“政在选贤”的思想。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尊

157

2022-11-13

什么是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仁”,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仁”是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主导思想是肯定人的地位,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把“仁”作为理想人格,作为处理好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总则,以寻求社会的和谐安定。“仁政”作为一种儒家治国思想,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或者是以怜恤、同情、爱护他人的心情处理国事民生,实行仁慈统治的理念

173

2022-11-13

什么是民惟邦本

民惟邦本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民众的地位和力量。《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就是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之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该学说承认并重视百姓在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民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禅让制”,后来在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此后儒家传承了这一思想,并成为统治者治国

215

2022-11-13

什么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古代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这里的“天下”,即全国、全世界。“大同”,是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其基本特征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世界大同”的状态与西方的乌托邦、现代共产主义、地球村等思想极为相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同思想的雏形初具于商和西周时代。禹、汤、文、武、成王

214

2022-11-13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的最高文化理念。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题,其他思想由此生发演绎而成。“天人合一”思想既是宇宙本体论,又是一种自然观、世界观,也是一种价值观、伦理观、治理观、思维方式与文化理念,表现为人生的一种最高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凸显了中国思想的特性。儒家认为天的本性至正至贵、至善至灵,所以能生生不息。天至善的本性赋予人中正太和之气,人若能悟道而确保其至善与太和,则

最新动态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