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元史》《有关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工具书的介绍与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177 评论:0

修撰 《元史》由于准备不足,仓卒成书,又出于众手; 体例不精,取舍不当,遗漏甚多,且疏于考订,所以一经问世,就不断受到批评,补遗、证误之作也就相继问世。
对于 《元史》可能存在的缺憾,早在其编纂过程中就已为人料到。洪武三年第二次开局续修时,王祎曾荐徐一夔为编修。后者当时就指出:元朝 “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已。……若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稽之书,惟凭采访以足成之,窃恐事未必核也,言未必驯也,首尾未必贯也。” ( 《明史》卷285 《徐一夔传》)这是 《元史》不能尽如人意的客观原因;“若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钱大昕《元史本证序》),则是其主观原因。
参与编修 《元史》者也自知其不足,洪武一朝就有 《元史》编修官朱右着 《元史补遗》,解缙作 《元史证误》,两书今皆失传。解缙还曾奉旨改修 《元史》,可见朱元璋也已认识到了 《元史》编纂不够理想。
接着,明朝人胡粹中又着 《元史续编》 16卷。朝粹中认为 《元史》详于世祖以前攻战之事,而略于成宗以后政治事迹,顺帝一朝更多缺漏,故以编年体编纂此书,综合其大要。《续编》仿《通鉴纲目》体例,编年系月,起世祖至元十三年 (1276),终顺帝至正二十八年 (1368),记98年之事。遇有评论,则随事组合记载,其评语如 《后汉书》 中 《赞》之例。
到了清代,补遗、证误之作更多。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指出过 《元史》的弊病。钱大昕曾有志重修,未果。但着手进行补遗、考校。《元史》不设 《艺文志》,将文章作品散记于诸列传中,不便检索。钱大昕作 《元史艺文志》 4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取当时文士撰述,录其都目,以补前史之阙,而辽、金作者亦附见焉。” (《元史艺文志》第一) 共搜集辑录经部12目500余种;史部14目400余种;子部14目500余种; 集部8目1000余种。共收入辽金元三朝着作2000余种。
钱大昕又 “以元之蒙古、色目人命命多溷,非以氏族晰之,读者茫乎莫辨”,遂 “广搜博采,正史、杂史之外,兼及碑刻、文集、题名录等书,考其得失,审其异同,一一表而出之”(《元史氏族表·黄钟跋》),作《元史氏族表》3卷,以陶宗仪《辍耕录》所载蒙古72种,色目31种分别列表,以其人附表中。氏族不可考者又单为一卷。
被称为清代三大考史名着之一的《廿二史考异》,其中《元史考异》占15卷之多。钱大昕除以 《元史》纪、传、志、表互证外,又参阅了 《元朝秘史》、《宋史》、《金史》、《元典章》、《经世大典序录》、《通鉴续编》和有关的元人文集,对《元史》逐卷逐条进行校勘,对年月日、史实、译名、地理、官制、世系等都做了详细的考异和订误。
清代另一考史名着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所着《元史》部分2卷46条,除对《元史》的史料来源、编修情况、优缺点和史料价值做全面评介外,还指出了它与金、宋二史的不符处,自身的矛盾抵牾处以及元朝制度、社会生活中的若干特点。
清代,对《元史》进行纠谬补遗的专门着作是汪辉祖的《元史本证》。汪氏“阅《元史》数周,病其事实舛阙,音读歧异,思欲厘正”,以五年时间,取《元史》本书纪、传、志、表互证,“或举前以明后,或引后以定前”,并参考、吸收了钱大昕的研究成果,成《元史本证》50卷。全书分《证误》23卷,《证遗》 13卷,《证名》 14卷。以条计有3700余,其中证误1800余条,《证遗》1000余条,《证名》900余条。证误部分《元史》210卷中除23卷外,其余187卷均有纠谬,少者1条,多者200余条。《证遗》所补以《地理志》为多,计260余条。《证名》因“人名译无定字,今汇而录之,凡见于后妃、宗室、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各表及有专传者,皆以表、传为主,有传人子孙,亦以传为主,余皆以先见者为主,以事定人,以声求字”,共考异译者97人。
钱大昕称该书 “所引 《证误》、《证遗》、《证名》 皆其自摅所得,实事求是,”又“专以本史互证,不更旁引,则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虽为好议论者,亦无所置其喙。悬诸国门,以待后学,不特读《元史》者奉为指南,即二十三史皆可类推以求之。”(《元史本证·钱大昕序》)中华书局标点《元史》 时,也借鉴和吸收了汪辉祖的研究成果。
康熙年间,邵远平以 “《元史》本文,既不分类,又不依时,先后倒置,不得其解”,乃“取本史为梗概,而广搜诸家之纂辑,以正其事之舛迕,辞之繁复,人之乖错,义之驳杂,而于有关治道,有裨心学者,增其缺略,润饰大观” ( 《元史类编自序》),着成 《元史类编》42卷,以太祖至宪宗为《世纪》,世宗至顺帝为《天王》,共10卷,相当于《元史·本纪》。睿宗、裕宗、顺宗、显宗皆入 《系属》。分 《列传》 42卷为 《宰辅》、《功臣》、《侍从》、《台谏》 (附《直谏》)、《庶官》、《皇后》、《公主》、《系属》、《儒学》、《文翰》、《旌德》、《列女》、《杂行》、《附载》14类。不列志、表,凡天文、地理、历律、制度、诏令皆入本纪,故本纪记事为详。列传分类却不尽允当,如将叛逆、方伎、僧道、僭伪皆入《杂行》。
清中叶,毛岳生以 《元史》冗漏、庞杂,欲撰《元书》以补正旧史之缺误,未竟。所撰诸表及考辨数卷皆佚,仅存《后妃》、《功臣》二列传。因“旧史后妃诸传颇舛漏,又别为一表,益繁无当”,遂将《元史·后妃表》中各斡耳朵后妃名字移入各帝后妃传中,有事迹可考者则立传记之,补烈祖(太祖之父也速该)妻宣懿皇后、太祖后妃忽兰、也遂、合答安等传。《公主表》记蒙元公主40余人,详其氏族、世系、婚嫁。此书除补《元史·后妃传》、《公主表》之缺漏外,对 《元史》的讹误也有所订正。
道光年间,魏源着《元史新编》95卷。其中 《本纪》 14卷、《列传》42卷、《表》 7卷、《志》 32卷。魏源以 《元史·本纪》“世祖以前四朝失于荒陋,世祖以后七朝失于繁冗”,故着重补充了前四朝史实。《元史新编·列传》分为开国、世祖、中业、元末四期,人物按功臣、相臣、文臣、言臣、奸臣分类。“传事与传人相兼”。补充了 《开国四杰》、《开国四先锋》、《誓浑河功臣》等传; 为使后世明了元朝 “疆域之所至”,“边徼之实情”,立《太祖平服各国》、《太祖宪宗两朝平服各国》、《中统以后屡朝平服叛藩》三传;认为“立公主传,以夫附妻,颠倒阴阳”,不为公主立传;又补蒙元初兴,宋、金二史不载者和元、明之际,《明史》不载者如谢翱、郑所南等数人;对 《表》、《志》也做了调整。魏源 “采四库书中元代各家着述百余种,并旁搜 《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各书,参订旧史”(魏源 《拟呈进元史自叙》),也吸收了清前期各家的研究成果,“世祖而下袭用邵氏 《类编》,《艺文志》、《氏族表》全取之钱詹事 (大昕),择善而从” (魏光焘《元史新编·叙》)。魏源此书未及撰就而殁,故 《元末群盗》、《释老》、《遗逸》 有目无文。遗编由欧阳俌之、邹代过勘补成书。
光绪十三年 (1887),洪钧出任驻俄、德、奥、和 (荷兰)四国大臣时,得到俄国人贝律津翻译的波斯人拉施特 《史集》俄文本 《成吉思汗传》和《突厥、蒙古部族考》、伊朗人志费尼所撰《世界征服者史》、波斯人瓦萨甫的《伊利汗史记》、阿拉伯人讷萨《苏丹只剌哀丁传》和多桑《蒙古史》等西方蒙元史着作,请人将有关章节译为中文,借以补充、考证《元史》的缺误,辑以编纂成《元史译文证补》。书未竟病笃,付未定稿数卷与其子洪洛,以清稿付陆润庠、沈子培。洪氏父子不幸相继弃世,未定稿遂致散失。陆、沈二人以遗稿编印成书。目录载全书30卷,内10卷有目无文。所存各卷为 《太祖本纪译证》、《定宗、宪宗本纪补异》、《后妃、公主表补辑》、《术赤补传》、《拔都补传》、《忙哥帖木儿诸王补传》、《阿八哈补传》、《阿鲁浑补传》、《合赞补传》、《合儿班答补传》、《阿里不哥补传》、《海都补传》、《哲别补传》、《西域补传》、《木剌夷补传》、《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释地》、《西域古地考》、《元各教名考》、《旧唐书大食传考证》等篇。补载了成吉思汗及其诸弟、皇子、公主的事迹,蒙古西征和四大汗国史实,元代宗室权力之争和西北舆地沿革等。该书虽不完备,考订也未尽精当,但它首次以外文史料补充、订正 《元史》的遗误,开辟了元史研究的新途径,扩大了视野和元史研究的范围,向中国学者介绍了波斯、阿拉伯、俄国和西方学者的着作,堪称元史研究的里程碑,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光绪晚年,曾廉因事被贬贵州黎平期间,批评 《元史》取材不广,成书匆促,不能会通贯穿,“阙而不完,散而无纪,冗而漏、疏而肤,繁而不知其要领,简而不得其门庭”,“终篇皆无论赞。圣武开国名藩,竟佚其勋猷; 天历无君,异代犹仍其忌讳; 大功延世而弗之录,元恶弥天而无所惩”(《元书·自序》),立意“补其遗落,芟其重赘”(同上)。参考《元朝秘史》、《续通鉴》、《辽史》、《金史》、元人文集、碑传和当代人着述等,编《元书》 102卷。《本纪》 15卷,《志》 10卷,《列传》 76卷,《自序》 1卷。《列传》有所增益,尤详于 《儒林》、《隐逸》、《权幸》,另补入曾氏先人仕元事迹。对 《元史》的缺误,也有所是正,考证部分收入 《元史考订》。作者反对维新变法,抵毁康、梁。其编着《元书》,也在于存一代始终治乱兴衰之林,为后世戒。他极力维护纲常礼教。在对元代史实的认识和评论方面,对 《元史》作者也有批评。他认为 《元史》记泰定、天顺 (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年号,在位两个月,为文宗的拥护者推翻)、天历 (文宗年号)授受之际的史事,以倒剌沙 (拥立阿速吉八者)为奸臣,以燕铁木儿 (拥立文宗者)为佐命功臣,是 “以征讨为反叛,以谋反为起义”,“不能别嫌疑,明是非,不通于 《春秋》之意” (同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史观。
清朝学者对 《元史》研究用力最勤,着述亦多。至清末民初,成果已颇丰。屠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阅 《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元、明、清人的着述以及 《史集》、《多桑蒙古史》、《成吉思汗实录》、《蒙古史》等波斯、阿拉伯、日、俄、英、美等外文着述,编纂《蒙兀儿史记》160卷,《本纪》 18卷,《列传》 129卷,《表》 12卷,《志》 1卷。内有14卷列目缺文。
书名《蒙兀儿史记》,在于它的记载远远超过了元史范围。就时间而言,《本纪》所载上起唐代 “蒙兀室韦”,下至北元纪年至正三十年 (1370)元顺帝死。就范围论,《列传》兼载 《西域》、《木剌夷》、《巴里黑》、《西北三藩》;就人物说,则记钦察、伊利、察合台各汗国世系;就史事讲,则兼记蒙古贵族征服、治理各汗国事。该书实为记载蒙古族起源、形成、建国、发展的纪传体通史,已突破元史研究的格局。
《蒙兀儿史记》内容较前此各书均更丰富,《世纪》、《王罕、札木合列传》、《成吉思汗诸弟列传》等,以 《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蒙古源流》、《史集》等材料补充缺失,考订异同。详于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等元朝前四帝史实。《宗室世系表》、《帖木儿传》则着录顺帝北逃、北元政权衰亡线索和铁木儿帝国行迹。《世系表》除借鉴魏源 《元史新编》外,又参考了俄国人所着 《蒙古泉谱》,故于术赤后王记载尤详。察合台,旭烈兀二王世次表,也借鉴了外文资料《元代疆域图》所附《世系表》,美国人乞米亚可丁的 《俄国蒙古人》、视旧表,也已加详。
《西域传》、《者勒蔑,忽必来,者别,速别额台列传》、《木赤传》、《巴秃传》、《昔班传》及 《漠北三大汗诸子列传》等详于蒙古三次西征,四大汗国建立过程及其后王事迹。
屠寄曾任官关东5年,往来草地数四,光绪间 (1875—1905)修 《会典》又任黑龙江舆地局主任,测绘所及旁涉东北三省,内外蒙古至西伯利亚,比之洪钧详西略东,魏源仅据旧籍又前进一步,故对蒙古初起,诸王分地所记古名今地知之较详,并分别详注于纪传,可补洪、魏之缺,正清代某些注本 (如李文田 《元秘史注》) 之误。
《蒙兀儿史记》有其自身特点,如因元代不讳君后之名,故各帝 《本纪》也不称庙号而径称其名。《纪》、《传》中人物,凡氏族可考者均详其源流,使同名者不致混淆。西北三藩首尾贯通,虽称 《列传》,实乃 《世家》,也便于检索。所用材料皆自注出处,可据之判断是非。对蒙古语名物,以汉字记音者,先取 《元朝秘史》、次及 《圣武亲征录》、《元史》,三者皆无,则取诸元、明人着述。故全书名物名称译音用字相同,前后一贯,而与诸他书所记则不尽相同。如窝阔台为翰歌歹,贵由为古余克等,便本诸 《元朝秘史》。但屠寄所定译名仍有可商榷处。如此书以 “蒙兀儿”为名,便不甚恰当。“蒙兀”一称出于 《旧唐书》,为室韦一部。经辽、金到草原各部统一,民族形成,历元、明至清,“蒙古”译名已为人所熟知,殊不应再标新立异,人为地改为不见经传的 “蒙兀儿”,徒曾混乱。
该书考证部分,凡以汉文史籍为据者多精,而用外文资料者,因所用多非原着,踵其错误者也不在少。但毕竟它是吸收了当时中外研究成果,花费二十余年精力的着作,故仍不失为学习、研究元朝史和补正 《元史》的力作。
自洪钧以后,对《元史》的补遗,证误工作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进入了重修 《元史》阶段。自屠寄之后,柯劭忞因不满于 《元史》疏漏讹误,立意重修。他搜集 《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历代史着、金石、笔记、文集、方志等,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 《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了德国人哀德蛮所译拉施特 《史集》、多桑 《蒙古史》,并参考了屠寄的 《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书,名 《新元史》。《新元史》共257卷,有 《本纪》 26卷,《表》 7卷,《志》 70卷,《列传》 154卷。该书 《本纪》简略,繁冗之处皆入志书,故志书较 《元史》及其他元史着作详博,《本纪》前设 《序记》详蒙古先世,后加 《昭宗》记北元事。《列传》袭屠寄等书,又以诸公主附 《后妃传》,为烈祖(也速该)、太祖、太宗等各皇帝子嗣立传,补 《蒙兀儿史记》所缺旭烈兀等传。又立 《忠义》、《儒林》、《文翰》、《笃行》、《隐逸》、《艺术》、《释老》、《列女》、《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外国》等传。《表》增 《行省宰相》。《新元史》全书无序跋,凡例、考异和引证出处,域外史料引用也多有误。《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且作者史学观点守旧,刊于辛亥革命后尚以 “史臣曰”发表议论。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索引、辞典等工具书,能给学习和研究提供很多方便,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是治学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近代,自洪业在哈佛燕京学社主持编纂各种引得以来,历史研究的书目,论文索引也相继编纂出版,使读者可以在浩瀚的书海中,较方便地查找所需的着作和文章。

索引类


1. 《辽、金、元传纪三十种综合引得》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印。收入有关辽史人物的传记、诗话、年表等7种;金代10种;元代人物传记、年表等,则有《元史·列传》、《元史类编·列传》、《元史新编·列传》、《元书·列传》、《蒙兀儿史记·列传》、《元名臣事略》、《元儒考略》、《元诗选》、《元诗选癸集》、《元统元进士录》、《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元分封诸王表》、《元西域三藩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译文证补》等16种。
本引得(索引)初版印数不多,已不能满足需要。1959年中华书局编辑部已陆续重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原书缩为大32开本影印出版。
2. 《辽金元三史同名录》 40卷。
清汪辉祖辑。契丹、女真、蒙古人同名颇多,如辽代的“海里”、“室鲁”、“塔不烟”,金代的“娄室”、“习泥烈”,元代的伯颜等。元代蒙古、色目人名字上又不冠姓氏,读者难于分辨。汪辉祖取三史中以本族语言命名者,重为编辑,不论是否有传,凡有同名,悉详考别。以蒙古、色目及辽、金部族为主,以汉姓者附存其后,首字按韵母编次,次字依部首排列,订其异同,各为次第。其中《辽史同名》5卷,《金史同名》10卷,《元史同名》20卷,又有总录2卷,附录2卷,叙录及全书总目1卷。现《元史人名索引》 已出版,检索更为方便。
3. 《元史人名索引》
姚景安编着,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本索引是根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编纂的,所收人物上限宋、辽、金,个别与了解元朝人物世系有关的古人也适当收入。《元史》中同名和同名异译者为数很多,且常取公文案牍语入史,以职为名,给读者造成混乱。编者参阅了 《三史同名录》、《元史本证》、《廿二史考异》和日本人编的《元史语汇集成》,尽量做到区别同名人物和勘同异译人名,是阅读《元史》,学习、研究元朝史极有用的工具书。
4. 《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陆峻岭编着,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元史》漏误较多,而元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为数不少,其中有很多对了解元朝社会极为有用的资料,为研究元朝史不可忽视的原始资料。中华书局标点 《元史》时也曾用文集材料为 《元史》正误。本索引收集元朝 (包括元末明初) 159人的文集170种。分为 《人物传记》、《史事典籍》、《艺文杂撰》三大类。《人物传记》又分为甲、乙、丙、丁四项,甲为男性,乙为女性,丙为僧道,丁为有姓无名者。《史事典籍》又分为政事、赋役、礼教、军事、刑法、营造、农民起义七项。《艺文杂撰》分为经、史、子、集、杂撰五项,各项下再分若干小目,将元人文集有关篇目分别列入各相关项、目之下,检索十分方便。
5. 《八十年来史学书目》 (1900—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共收80年间中国人着译的史学着作12400余种,包括部分通俗读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等5类;下编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宗教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文学史、语言文学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史学史和史料学等17类。其中《中国史》类中又分为历史分期、通史、各代史和人物传记四项,各代史中 “元史” 目下收录了元史着作25种。
6.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二编
第一编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本索引收入1900—1937年全国1300余种刊物刊登的论文30000多篇。上册为历史部分,分为历史、人物传记、考古、目录4大类,历史类中有民族史、断代史等11目。其中“中国民族史”目下的东北民族、蒙古族、西北民族和 “断代史” 目下的宋、辽、金、元史条,可提供元史研究的论文目录。中国人物传记论文中也有宋辽金元条。
下册为专史部分,有中国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史,政治科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教育史,中国语言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历史地理、地理史,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农业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工程、技术史等13类,可为学习、研究各代专史提供论文目录。
第二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收集1937—1949年杂志960余种,报纸数种,论文30000余条,沿用第一编分类,历史部分将 “历史”项分为 “史学”、“中国史”两类,专史部分增加“宗教史” 一类。
此后,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历史系也相继编纂了近年的史学论文索引。
7. 复印报刊资料 《宋辽金元史》,双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印。该中心自1978年以来,选择全国报刊中有关论文,复印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中国古代史》册可提供元史研究的论文复印本。1984年后,将 《宋辽金元史》复印论文单独装订成册,并附有同期没被选入复印资料中的各期刊有关论文《索引》,可供阅读和检索。
8. 《中国历史学年鉴》、《史学情报》
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编辑部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提供当年的史学研究成果介绍,文摘、书讯和问题讨论,史学动态等情况。
9. 《蒙古世系》
高文德、蔡志纯编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本表以汉文资料13种,外文资料2种为依据编成。分世系表、注释、人名索引3部分。世系表共48张,所引世系自成吉思汗远祖孛儿帖赤那始,至清末止。可用来检索元、明、清各代蒙古世系。
10.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七册
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图册所绘元时期全国与行省等图20幅,皆有古、今地名对照,可用来查找元地今名。
11. 《元朝秘史通检》
方龄贵编着,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本通检以 《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又用《元史》、《圣武亲征录》、《秘史》其他版本和各家论述、考释,互证互校。分《人名通检》、《山川地名通检》、《种姓名通检》3部分。
12. 《道藏子目引得》
翁独健编。
《佛藏子目引得》
洪业、田继宗、聂崇歧、李书春、马锡用编纂。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可供查找元代道教、佛教人物,着作使用。
13. 《元人文集版本目录》
周清澍编,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出版。共收元人诗文集近300种。详列各文集现存版本,以便搜访。
14.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共五册
王德毅、李荣树、潘柏澄合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1983年出版。这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元人文献索引,收人物17000个,典籍800余种。所录人物皆作小传,述其生年、字号、籍贯、事迹、着作等。其后列与之相关的史料。又有别名、字号、封谥索引。检索面很广,使用比较方便,是一部有用的工具书。
15. 《元代史研究文献目录》
(日)山根幸夫、大岛立子编,潘世宪译,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筹备组1979年编印。所收中日学者元史研究论文2200余种。原着中、日文文献目录合编,译者将中、日学者着作分为两部,以便检索。
16. 《元史语汇集成》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编辑,1963年出版。

辞典类


辽、金二史,在卷末都附有国语解,以汉语为契丹、女真词汇释意,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早期的辞典形式。从本世纪初,我国已开始编纂新体的综合性辞书。利用辞书的形式,整理史学研究成果,传播具体的历史知识,则是近代一种通行的科学方法。如果把国语解一类也看作是辞书的话,那么学习元史可利用的辞典类工具书有以下几种。
1. 《华夷译语》
洪武十五年 (1382),命色目人、翰林侍讲火原洁、编修马沙亦黑等,编类《华夷译语》,以汉字记蒙古语词,所收词汇包括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衣服、食物、珍宝、人物称谓、人事往来、声音、颜色、数目、身体各部名称、方位、通用等基本词汇800多个。作为学习蒙古语的教材,二十二年 (1389) 出版。现涵芬楼秘笈丛书收有明经厂刊本2册。读《元史》遇到有关词汇尚可以此书为辞典,可惜收词太少,不敷使用。
2. 《辽、金、元三史语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金、元三史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同时编纂了《辽金元三史语解》。其中《辽史语解》10卷,《金史语解》12卷,《元史语解》24卷。三史译名经乾隆时随心所欲地改动后,阅读十分不便。如“也速该”改为 “依苏克依”,“铁木真”改为 “特穆津”,“畏兀儿”改为“辉和儿”,“弘吉剌”改为“鸿吉里”等。幸而有《三史语解》在,读乾隆后期出版的蒙元史着作才可查出其中各译名在元、明和清前期着作中的原名。
3.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蔡美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由蔡美彪、杨讷、陈高华、陈得芝、周良霄、贾敬颜、史金波、亦邻真、邱树森、陆峻岭等辽、夏、金、元史专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各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各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参加编写。本卷共收词目5043条,包括国号、年号、帝号、王号、行政建置、官制、军制、法制、社会经济制度、人物、事件、史迹、文化典籍、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收词广泛,释文简明,为学习、研究辽、夏、金、元史的第一部最重要、最全面的工具书。
4.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草行本。
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共收词目175条,列《元朝统治机构》、《元朝帝系》、《察合台汗国汗系》、《钦察汗国汗系》、《伊利汗国汗系》等6表,前衬《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后衬《元时期形势图》,正文之前有对元朝的全面、概括介绍,《条目分类目录》,正文后列《元代大事年表》、《条目汉字笔画索引》、《内容索引》、《古今地名对照表》。词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每条释文后附参考书目,编纂者署名。
《条目分类目录》供了解元史学科基本知识体系,查阅各类条目或与一个大主题有关的条目之用。共分政治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史、历史地理、中外关系、文化、史籍史料8类。
《条目汉字笔画索引》供不熟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的读者查找条目。
《内容索引》是本书条目和条目内容的主题索引,便于读者按页码查找索引主题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本书词目释文主要由韩儒林、翁独健、杨志玖、蔡美彪、方龄贵、贾敬颜、陆峻岭、陈得芝、亦邻真、周清澍、邱树森、陈高华、杨讷、黄时鉴、丁国范、周良霄、余大钧等元史学专家撰写,释意明了、准确,繁简适中,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生动,反映了国内元史研究的水平,很受中外读者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
本辞典与《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各有所长,前者选词少,释文较详; 后者选词面广,释文较简。
5. 《蒙古秘史词汇选释》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蒙古秘史》(即《元朝秘史》) 的语音学、形态学和《蒙古秘史》中的突厥语词。第二部分为《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共收入《秘史》单词近4千。每词下注明在秘史中的节数,然后逐项加以注释,并与现代蒙语及其方言、达斡尔语进行比较,对不懂蒙语的人学习、研究 《元史》是很有用的工具书。
6. 《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
罗常培、蔡美彪合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本书汇编了八思巴字对译汉语的丰富资料,并作了说明和考订。对了解、研究蒙古字碑刻、印章、蒙古文字、汉语音韵颇有参考价值。
7. 《宋元语言词典》
龙潜庵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出版。自唐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市民文学繁荣,俗语、方言、新词新义大量涌现,女真、蒙古语言在中原也广为流传,使这一时期的语言具有了独特和复杂之处。本书选宋元戏曲、小说、诗词、笔记、杂着、语录等宋元时词汇万余条,予以释义并举例。有助于阅读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而市民文学中有大量反映社会状况的史料。
8. 《元朝秘史辞典》
〔德〕 海涅什 莱比锡 1939年出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51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