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有些外来化合物如以较小剂量输入机体,并不引起明显中毒症状,但如将此种小剂量反复多次输入机体,则一定时间后可出现明显中毒现象,称蓄积性毒性。检验一种外来化合物是否具有蓄积性毒性的试验即为蓄积毒性试验。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合物经过代谢、转化和排泄,将由机体内消除。不同化合物消除过程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当某些外来化合物多次反复输入机体时,如进入机体的化合物尚未完全消除,而下一次的受试物又继续进入,以致在机体
+ 全文阅读 2023年02月15日
营养调查是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之一。营养调查有两个目的: 一是发现被调查者存在的营养问题,评价其营养状况,了解营养不良的发病程度和分布范围; 二是根据调查结果可提出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措施,拟定规划。营养调查在学科分类中属营养学范畴,然而它也是社会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常用这种方法,从一个侧面了解人民的生活水平。营养调查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①个人调查,了
+ 全文阅读 2023年02月15日
砷及其化合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在金属性毒物中占重要地位。元素砷不溶于水无毒性,但其化合物一般皆有毒,最常见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亦称信石、白砒等。不纯的三氧化二砷含有少量硫化砷,俗称红砒。三氧化二砷和一些砷的化合物如砷酸钙、砷酸铅、巴黎绿等广泛应用于农业杀虫。我国北方农村常用三氧化二砷拌种杀灭害虫。有机砷农药如甲基胂酸锌(稻脚青)等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常用药物,由于砷化合物的毒性大,接触机会多,容易
+ 全文阅读 2023年02月15日
包装纸是使用最为普通的传统包装材料。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随着化学工业的发达和食品工业的需要,橡胶和涂料也逐渐与食品发生直接关系。橡胶可制成奶嘴、各种饮料瓶金属盖的垫片、高压锅密封垫圈、玻璃瓶罐头垫圈以及食品工业中用的橡胶管。涂料多涂在镀锡铁皮罐头内壁,以防止食品对罐头听内壁的腐蚀作用。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储存或与发酵的大型槽罐,也需要涂上涂料,以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包装纸、橡胶和涂料均与食品直接接
+ 全文阅读 2023年02月15日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746

2023-01-24

《周书》《《周书》的撰作》

1. 撰修背景与过程《周书》50卷,纪传体,本纪8卷,列传42卷,无表志,唐令狐德棻等撰。又仿司马迁、班固作《史记》、《汉书》之体,于卷末附“史臣曰”的论赞,以表述撰作者对本卷史事人物所作出的评价和看法。其书虽以“(后)周”提名,实际上记录了北魏大统元年 (535),东西魏分裂至隋开皇元年 (581)隋代北周间的48年史事,其中西魏23年,北周25年。《周书》虽无志,但关于此间的文物制度的记录部分

1563

2023-01-24

《周书》《《周书》的流传和有关研究书目》

1. 流传和主要版本《周书》在贞观十年修成之后,被藏在当时的国家秘阁之中,但其最早的刻本始于何时却不太清楚。在旧本宋人安焘、王安国、林希的目录序中记录道:“仁宗时出太清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献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馆阁是正其文字,今既镂版以传学官。”太清楼本不知是抄本还是刻本,但这篇叙里则明确提出经此次校定后即加镂刻(序文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末所附),但刻成于何时却又没有明确记录。中华

1080

2023-01-24

《周书》《《周书》 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周书》 的主要内容《周书》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无表志。下面分卷分述一下各主要卷目的内容,然后再按内容进行分类,揭示各类内容在书中的分布情况。《周书》8卷本纪的具体篇目为:《文帝纪》上下2卷,《明帝纪》1卷,《武帝纪》上下2卷,《宣帝纪》 1卷,《静帝纪》 1卷,共记录了宇文氏五传间的历史情况。文帝宇文泰,在西魏时虽终以臣位,没有禅代建国,但他把握西魏朝政的实权,为后周的建立打下了

831

2023-01-24

《元史》《有关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工具书的介绍与评价》

修撰 《元史》由于准备不足,仓卒成书,又出于众手; 体例不精,取舍不当,遗漏甚多,且疏于考订,所以一经问世,就不断受到批评,补遗、证误之作也就相继问世。对于 《元史》可能存在的缺憾,早在其编纂过程中就已为人料到。洪武三年第二次开局续修时,王祎曾荐徐一夔为编修。后者当时就指出:元朝 “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已。……若顺帝三十

930

2023-01-24

《元史》《修纂人的生平、着述及其史观》

《元史》监修官李善长 (1314—1390),字百室,定远人。有计谋,习法家言。元至正十四年 (1354)朱元璋攻打滁州 (安徽省滁州市) 时率先迎谒,建议他效法汉高祖刘邦,广招人才,禁止杀掠,以成帝业。因此得朱元璋信任,为掌书记。攻占滁州后,任为参谋,主管粮饷,参与军机。从朱元璋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为其网罗人才,安辑所下州县。取集庆,下镇江,先后任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兼领大都督府司

175

2023-01-24

《元史》《国内外关于元史研究的主要书目和重要论文》

1. 史籍史料类① 《元朝秘史》也称《元秘史》,原名应译为《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原书用畏兀儿体蒙古文撰写。蒙文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成书时间“鼠儿年”,学界有戊子(1228)、庚子(1240)、壬子(1252)、甲子(1264) 4种解释。书中记载成吉思汗先人谱系、成吉思汗生平业迹和窝阔台统治时期的历史。从成吉思汗第22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

《元史》《国内外关于元史研究的主要书目和重要论文》

226

2023-01-24

《元史》《《元史》的特点、优劣及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大蒙古国时期,诸事草创,重武轻文,史事无典籍可稽。至世祖即位后,才开始搜集前四帝和后妃、功臣事迹,编纂《祖宗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而限于无准确、详细的文字记录,元朝各帝《实录》也有详略之异。明初修史时,只依据了元修《十三朝实录》,连记载太祖、太宗及其先世事迹的蒙古文史书《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元史》记为《脱卜赤颜》,即 《元朝秘史》) 都不曾参考,致使《元史》的《本纪》、《列传》在内容

190

2023-01-24

《元史》《《元史》成书的时间、背景》

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的反元斗争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窃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最终取代元朝,建立了明朝。但是,逃往草原的元顺帝仍拥有相当的实力,继续用“至正”年号,史称北元。参与镇压红巾军的地主武装仍盘踞陕甘,与北元协同抵抗明朝。东北地区仍为故元辽东行省平章纳哈出占据。元朝宗室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继续统治云南,并与北元声气相通。江南的一些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虽在明朝统治区域,却仍心怀故君,不肯出仕新朝。朱

166

2023-01-24

《元史》《《元史》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和主要内容》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史记正义·论史例》)。《史记》创史书纪传体裁。班固依《史记》体例着《汉书》,创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此后各代均有纪传体断代史书,称 《正史》。《元史·本纪》依《史记》、《汉书》体例,事实与言辞并载,兼有《尚书》、《春秋》之意。元代14帝《本纪》47卷。其中《太祖纪》1卷,除记载太祖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先十

195

2023-01-24

《元史》《《元史》 的通行版本》

《元史》于洪武三年七月修成,十月便“镂板讫功”,付诸刷印。以后又不断刊刻,至今通行版本已有多种。1. 洪武刻本:为 《元史》成书后第一次刊印的版本,是 《元史》的祖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其残本。2. 南监本:即明朝南京国子监刊本。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 《二十一史》,嘉靖十一年 (1532)完成。其中 《元史》是用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页则加以补刊。一般板心刻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这个版本

162

2023-01-24

《元史》《《元史》 的史料来源》

1204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灭乃蛮,俘其掌印官畏兀(维吾尔)人塔塔统阿,令其以畏兀字记蒙古语,创制了蒙古文字。前此,蒙古各部的兴衰、征战、先世事迹,因无文字记载,只能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蒙古四大汗皆以征战为务,不遑文治。文字虽已创制,文书典籍却仍极不完备。元宪宗蒙哥统治时期,令其弟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忽必烈延访汉地儒生,问以治道。汉儒向他介绍了儒家修身、齐家、治

143

2023-01-24

《新五代史》《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当时及后代的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史学成就与他的史学思想是分开的,研究他的史学思想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他的史学成就。下面从3个方面谈谈欧阳修的史学思想。1. 道德仁义,所以为治唐末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干戈不休,政治上的混乱带来了伦常道德的沦丧,欧阳修对此痛心疾首。他反复说过:“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

129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作者的生平和着述》

《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宋代着名学者尹师鲁对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有过一些帮助。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 (今江西永丰)人。《宋史·欧阳修传》称修为庐陵人,据《欧阳文忠公文集》附录一,吴充《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云: “本贯吉州永明德乡”,卷71《欧阳氏谱图序》:“修之皇祖始居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置永丰县,而沙溪分属永丰。今

287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撰着的时代背景和史料来源》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时,上距《旧五代史》成书时间,已有60多年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已持续了八九十年。当时,北宋王朝已危机四伏,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在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以“品官形势之家”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兼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而失去了赖以生存土地的农民,无力承担繁重的赋税,日益贫困。地主阶级的贪婪,激起了农民的强烈反抗。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不

154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研究的书目和论文》

宋至清有关《新五代史》研究的专着主要有:1. 《五代史记注》 宋徐无党撰。徐无党为欧阳修的学生,深知欧史书法。其文随书附注,以阐明书法要义为主,不及其他,颇为简略,参考价值不大。后代印行《新五代史》多附徐注。2. 《五代史记纂误》3卷 (有的书目着录为5卷) 宋吴缜撰。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言其所纠欧史之谬200余条,今存120条。吴缜曾想入唐史局,为欧阳修

137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史学成就》

欧阳修以大半生的心血撰成的《新五代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对政治、社会、历史、人生的基本看法,都溶入了这部书中。这部书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史学才能和文学才能。下面简述一下《新五代史》 的史学成就。1. 义例谨严古代史家修史极重义例,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春秋》,都强调义例。从历史编纂学角度看,义例就是基本纲领、写作原则、写作方法。义例是否谨严,关系到全书能否写成功,对本纪尤其如此。故刘知

1442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

谈《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必然和《旧五代史》联系在一起。下面就《新五代史》对《旧五代史》的补充与订正两方面谈《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1. 补 《旧五代史》 所缺漏的史料《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不久,所据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故籍,对其他材料采用不多。《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薛史撰成也有60余年,其间出现了许多有关五代十国史事的着述,对五代十国的事迹和史料,都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这

162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评论、流传和版本》

《新五代史》重书法且属辞简要,因此出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后人多有指摘,或认为义例不合,或认为史料不详,或认为史实有误等,前面已随文述及,今再缀数语。《新五代史》刚出,同时代的一些人就示不满。宋神宗曾问王安石:“欧阳修所为《五代史》如何?”王安石回答说:“臣方读数册,其文辞多不和义理。”神宗说: “责以义理,则修止于此,每卷后论说皆称。”(高似孙《史略》卷2《欧阳修五代史》)。清代人对欧史评论更

163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编撰体例与编撰方法》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既学《史记》的编纂方法,又仿《春秋》的褒贬义例,其在编撰体例和编撰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薛居正《旧五代史》将五代分别排列,各从其主。而欧阳修《新五代史》将薛史全部拆散,重新组合,成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共74卷。后人对欧史褒贬不一,但不管怎么说,欧阳修撰《新五代史》,费几十年之心血,用力很深,全书各方面都经过精心编排与组织,与其他官修史

141

2023-01-24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编撰时间与编撰过程》

关于《新五代史》的编撰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柴德赓先生说:欧阳修“在修《唐书》的同时(1054——1060),搜集了五代的史料”(《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载 《人民日报》 1965年7月2日),并由此认为“《五代史记》盖其晚年之作”(《史籍举要》第118页)。但从欧阳修给尹师鲁、李淑、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佑三年 (1036) 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佑五年 (1053) 基本上完稿。这是史学界

144

2023-01-24

《新唐书》《重修缘起》

在《旧唐书》完成后一个世纪,又提出重修唐史的问题。前后经过17个年头,到北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又修成另一部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为 《新唐书》。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为宋太祖。10多年后,下诏修成《梁唐晋汉周书》,即《旧五代史》。开宝七年(974)书成后他立即亲自阅读,第二天便有“昨观新史”的一番议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当时,统治者的注意力是放在如何从五代

142

2023-01-24

《新唐书》《修撰始末》

《新唐书》的修撰,时间长、人员变动大、情况错综。清代钱大昕、王鸣盛等都有很详细的考证,但仍不免疏漏、失误。下面,综合古今研究成果,分别介绍其修撰经过、2位 “刊修”和6位 “编修”的情况。1、修撰经过庆历四年(1044)贾昌朝建议重修《唐书》,仁宗便下令史馆人员搜集、积累资料。第二年五月、闰五月,连续下诏组成书局,以王尧臣、宋祁、张方平、 杨察、赵㮣、余靖为刊修官, 曾公亮、 赵师民

1280

2023-01-24

《新唐书》《史料来源》

《新唐书》的史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整部 《旧唐书》,二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素材和修撰 《新唐书》时重又搜集到的文献,三是金石铭刻的利用。《旧唐书》尽管有:“颇涉繁芜”的缺点,但其毕竟是一部“事迹明白,首尾该赡”的系统记述唐代历史的着作。(详见顾炎武 《日知录》卷26《旧唐书》) 修撰 《新唐书》,主要是不满意于它的思想观点。最初,仅仅“令在馆学士,人供 (旧) 《唐书》外故事”,“积累既多”,

148

2023-01-24

《新唐书》《考订研究》

《新唐书》修撰完成上奏,便缕板刊刻,是为“嘉佑本”。因其每板14行,又称“十四行本”。此外,北宋又有“十六行本”、闽刻“十六行”本。书名均称《唐书》,无新、旧之分,仅以署名为区别。鉴于《新唐书》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大力推行此书,仍然受到当时学者的批评,这就是吴缜的 《新唐书纠谬》。知不足斋本《新唐书纠谬》有吴缜的进书表,具名题“绍圣元年九月□日左朝请郎前知蜀州军州事臣吴缜上表”

1412

2023-01-24

《新唐书》《编纂体例》

在“廿四史”中,就编纂体例的发展而言,《新唐书》的编纂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1。全书结构现行的 《新唐书》,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共计225卷。因其分卷、分篇不划一,着以篇统计,实为249篇。本纪10卷 (10篇),是这样编排的:卷1 高祖皇帝 (李渊)卷2 太宗皇帝 (李世民)卷3 高宗皇帝 (李治)卷4 则天顺圣武皇后 (武曌)、中宗皇帝 (李显)卷5 睿宗皇帝 (李

148

2023-01-24

《新唐书》《编纂思想》

关于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书成之后的《进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两段文字,与修撰思想最直接,故不嫌其繁,引录于下:“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着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沫。补缉阙亡,黜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

136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作者》

《魏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中第一部记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着作,仅此也可看出其独特的史学地位。但是,在整个二十五史中,《魏书》又是遭受批评责难最多的一部史着。其刚编辑成书,就“众口喧然,号为‘秽史’”(《北史·魏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那么,《魏书》到底是怎样一部史书?究竟应对其作出怎样的评价?下面我们将有关《魏书》的各方面情况作一简明的介绍,相信读者

132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修改和重撰》

在二十五史中,《魏书》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就是完成全书后又被迫作过多次修改,后来还有多人重撰魏史。1. 《魏书》 的三次修改魏收经过4年努力,撰成 《魏书》后,没想到立即在统治集团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魏书》 “遗其家世职位”; 有人说,“其家不见记录”于 《魏书》; 还有人指责 《魏书》记事“妄有非毁”,以至于 “前后投诉,百有余人”。(《北史·魏收传》)于是文宣帝高洋“命收于尚书省与诸

182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史料来源》

魏收正式开始编撰《魏书》是在天宝二年,到天宝五年完工奏上,前后不过4年的时间。若从天宝四年魏收专在史阁修史算起,则仅有1年的时间。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部多达130卷的史着,是因为当时魏收有许多现成的材料可资利用。《魏书》的史料来源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1. 北魏原有的国史及起居注跖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国以后,即设置史官,编纂史籍,借以笼络汉族士大夫,供其驱使。北魏原有的国史,始于道武帝

136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史料价值》

如前所述,记载北魏史事的着作虽然不少,但是,除了魏收所撰 《魏书》外,其他几乎都已失传,就是魏澹的 《太宗纪》 1卷,张大素的 《天文志》 2卷,也还依赖于 《魏书》才得以保存下来。而李延寿 《北史》中有关北魏的部分,又基本上是 《魏书》的节录。因此,魏收的 《魏书》实际上已成了现存记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的系统资料。为什么其他有关北魏的史书均已亡佚,而魏收的《魏书》却能硕果独存?为什么魏澹《魏书》等

142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评价》

如前所述,把 《魏书》简单地斥为 “秽书”是站不住脚的,到了唐代就已有了比较公平的议论。李延寿编撰的 《北史》,在《魏收传》最后有一段赞论,其中对魏收及 《魏书》作了这样的评价: 伯起 “学博今古,才极从 (纵)横,体物之旨,尤为富赡,是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 (指孔子)之门。勒成魏籍,追踪班 (固)、马 (司马迁),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深致远。但意存实录,好抵阴私,至于亲故之家,一无所

127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篇目内容》

《魏书》原编排本纪12卷,传92卷,志10卷,合为114卷。但因其中有1卷再分为几卷的,故隋唐史志均作为130卷,现也一般通行130卷之说。《魏书》在宋代初期已经残缺,嘉佑六年 (1061)曾命馆阁官校勘《魏书》和宋、齐、梁、陈、北齐、周书。据校勘后的目录序,署名为刘攽、刘恕、安焘和范祖禹,未记年月,大致当在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 (1067—1071)之间。二刘和范祖禹都是宋代有名的史学家,刘恕尤其

141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编纂方法》

魏收奉诏编修魏史时,北魏早已分裂成为东西对峙的局面。东魏为北齐所取代,西魏也即将禅位于宇文氏。编修《魏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以谁为正统?魏收作为北齐的大臣,而北齐又是从东魏演变而来,魏收奉北齐最高统治者的旨意修史,理所当然地以东魏为正统。所谓“正统”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其是非标准以对当时封建统治是否有利为权衡,因而《魏书》以东魏为正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魏收走得有点过了头。在《魏书》中,对东魏

165

2023-01-24

《魏书》《《魏书》的版本及参考书》

《魏书》的初刻本,确切年月已无法考证,大概是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或稍前。这个初刻本当时就流传不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曾经在四川翻刻《魏书》。可是初刻本和四川翻刻本都早已亡佚。流传下来的 《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其中有元、明二朝的补版,被称为“三朝本”。(参见《魏书》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74年版) 以后流行的各种《魏书》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三朝本”的基础上校改

131

2023-01-24

《隋书》《几点说明》

关于读《隋书》的问题,现简说几点意见供读者参考。读纪传体正史《隋书》,首先要对隋代历史有个大略的了解,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先读《隋书》的5卷本纪。本纪是关于隋代历史的纲、是线索,也可说是大事记。古人说“提纲挈领”,抓住了纲,就能较好地了解隋代的历史发展,隋代的重大史事,逐步掌握隋代兴亡的历史过程。所以,先读本纪、抓住纲,掌握线索,对于读 《隋书》、学好隋代历史是有帮助的。《隋书》有记人物的纪传和文化

165

2023-01-24

《隋书》《《隋书》优劣》

《隋书》历来受到学者的好评,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隋书》最为简练,盖当时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如此”。当然,也有人批评《隋书》,说其“史法”法,又说“魏征作杨玄感、李密赞,并论隋文、炀帝之所以亡,略用贾谊《过秦论》语意,全不知史家体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37)对《隋书》毁誉不一,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它呢?好坏由人说去,但是 《隋书》的存在,最清楚不过地证明,它

164

2023-01-24

《隋书》《《隋书》的作者》

《隋书》不仅3次修撰,而且系二书相合所成,故其作者亦多,前前后后有十数人,这还不包括那些未留名而参与其事的史馆学者。现将这些作者简介如下:1. 魏征魏征 (580—643),字玄成,巨鹿 (今河北省巨鹿)人。其父长贤,北齐时任屯留令。魏征幼年,父亲去世,家中贫困,以至他不得不出家为道士。他胸怀大志,爱好读书,有广博的学识。当时他见天下将乱,更留意于谋略与治国安邦之道。隋炀帝大业 (605—618)

139

2023-01-24

《隋书》《《隋书》的修撰》

由魏征主编、众多史臣参加修撰的《隋书》,是唐初所修八史中最杰出的一部。《隋书》85卷,有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它最能体现和反映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的史学观点和这一时代的史学特点。《隋书》由于它的体例组织比较严整、材料丰富、史论精当,历来受到学者的好评。《隋书》记述了有隋一代的史事,总结了隋王朝的兴替成败,其中丰富的经验教训,发人深思。而在记述和史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唐太宗及其辅佐臣僚的鉴戒史

1554

2023-01-24

《隋书》《《隋书》的史料》

《隋书》的资料相当丰富,其来源主要有:隋朝政府搜集和整理的藏书;隋朝中央和地方官府的各种文献; 隋朝人所着有关隋代各方面情况的书籍; 唐初募购、保存、整理的各种图书典籍;还有隋、唐史家所撰关于隋代历史的着作。现分别介绍如下。1. 隋政府藏书隋朝建立之初就十分注意经籍史书的搜集。“隋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1688

2023-01-24

《隋书》《《隋书》的内容》

《隋书》 85卷,其中本纪5卷,记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列传50卷,人物364个;10志30卷。全书108万余字。 纪传体《隋书》比较全面地记述了隋王朝从建立、统一、发展到衰败、灭亡的过程,对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科技各个方面,都有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介绍,它的内容是丰富充实的。1. 以政治史为主的断代史唐高祖修史诏和令孤德棻修史表明确指出了五代史(包括《隋书》修撰目的

826

2023-01-24

《隋书》《《隋书》的版本及其研究》

《隋书》版本的流传,现见最早的本子是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的,只存下跋文,收于中华书局标点出版的《隋书》书末。今存版本有如下几种:宋刻递修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之为宋小字本,现存65卷。宋刻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宋中字本,现存5卷。元大德(1297—1307)饶州路刻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元十行本。元至顺 (1330—1332)瑞州路刻,明修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元九行本。明南

127

2023-01-24

《宋书》《其他》

1. 补作《宋书》无表,后人有为其补表者:清代着名史学家万斯同曾为《宋书》补《宋诸王世表》、《宋方镇年表》、《宋将相大臣年表》。盛大世也有补《宋功臣侯表》、《宋诸王侯表》、《宋王子侯表》、《宋恩幸表》、《宋世纪表》。吴廷燮有《宋方镇年表》。罗振玉有《宋宗室世系表》。2. 研究论文《〈宋书〉纂修始末考》 李菊田 《说文月刊》3卷第8期《沈约与〈宋书〉》 柳定生 《清华史地杂志》1卷第2期

129

2023-01-24

《宋书》《《宋书》修纂的历史背景》

《宋书》 100卷,南北朝时期宋、齐、梁人沈约修撰。该书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 (488),主要记述刘宋60年的史事 (420—479),有时上溯到“义熙肇号”(405)。诸志后成,大约成于齐、梁之际,不仅记述刘宋的典章制度,多上溯到三代秦汉,尤详于三国两晋。就其修撰时间看,在二十四史中居第5位,仅次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前四史”。南北朝时期(420—589),在中国

138

2023-01-24

《宋书》《《宋书》的修纂过程及史料来源》

南齐永明五年 (487),武帝萧赜下诏太子家令兼着作郎沈约修撰 《宋书》。次年二月,完成本纪10卷、列传60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上宋书表》,载《宋书·自序》)成书之速,史无前例。据《上宋书表》可知,《宋书》的修撰工作,早在刘宋文帝时业已开始,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宋元嘉、孝建时期沈约在《上宋书表》 中说: “宋故着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何承天,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西南)

143

2023-01-24

《宋书》《《宋书》的修撰者——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十八年 (441),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 (513),享年73。1.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沈约出生于江东世家大族。他在《宋书·自序》中说:“沈氏家族起源于远古的少皞金天氏。少皞有子名昧,昧子为允格和台骀。台骀被颛顼封于汾川。又过了若干代,其后人分别封于沈、蓐、姒、黄。沈国在春秋时期曾列于盟会。鲁昭公四年 (公元前538) 为蔡国所灭

160

2023-01-24

《宋书》《《宋书》的评价》

1. 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刘知几在《史通·书志篇》中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 100卷,记述60年的历史,篇幅的确不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状况。尤其是书中收录了许多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如 《武帝纪》中的 《侨人归土断疏》、《禁淫祠诏》、《兴学校诏》;《何承天传》中的 《谏北伐表》、《谢灵运传》中的 《撰征赋》、《山居赋》、

1967

2023-01-24

《宋书》《《宋书》的编纂方法》

《宋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书,有本纪、列传和志,无表。以往各版本《宋书》在沈约《上宋书表》中载“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因而《四库提要》称:“刘知几《史通》谓此书纪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卷,不言有表。《隋书·经籍志》亦作宋书一百卷,与今本数符合。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于后人所编次欤?”而《梁书·沈约传》只言“宋书百卷”,未言有表,更无表已散佚之语

135

2023-01-24

《宋史》《《宋史》纂修者的生平、着述及史观》

《宋史》附《修史官员》的名单:领三史: 阿鲁图、别儿怯不花都总裁: 脱脱总裁:铁木儿塔识(又译作帖睦儿达世)、太平(原名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杨宗瑞 (7人)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危素 (23人)元朝模仿宋制,以宰相兼领史事。右丞相阿鲁图在《进

152

2023-01-24

《宋史》《《宋史》纂修经过与正统之争》

从10世纪至13世纪,在我国北方先后崛起辽、夏、金、元 (早期称大蒙古国) 4个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与占据中原及南方的汉族政权宋朝或战或和,形成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除辽朝被宋、金联合消灭,金朝被宋、元联合消灭外,其余的夏、宋两朝都是被元朝消灭的。元朝依恃强大的军力建立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这个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吸收汉、契丹、女真等族的知识分子,并不可避免地受着汉族封建王朝修史

157

2023-01-24

《宋史》《《宋史》之纂修与改作研究成果举要》

在二十四史的研究中,批评、改修、订正《宋史》之作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系统研究 《宋史》之纂修尚无一部专着,论文也寥寥无几,比较其他各史的研究程度相当薄弱。以下先择要介绍散见于中国史学史着作中的《宋史》研究。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1年初版。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其中记述《宋史》之纂修及其改订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着作影响很大。徐浩 《廿五史论

1591

2023-01-24

《宋史》《《宋史》的史料来源》

《宋史》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浩繁的一部。探讨 《宋史》的史料来源,首先要了解元史馆所搜集和保存的宋代史料,其次考察一下元史臣利用、编排、取舍史料的情况。元有关宋代史料的搜集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元灭宋时,负责临安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将宋史馆所藏“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国史院”。元世祖时任中书左丞相的耶律铸(耶律楚材之子

180

2023-01-24

《宋史》《《宋史》的缺失及其改订之作》

《宋史》之缺失,从大的方面看,首先是编纂者受立场、观点和时代的局限,记事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论事以道学为标准,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向。农民阶级的生产、生活和斗争情况很少反映,或是被歪曲了。例如宋代频繁的农民起义和涌现出的农民领袖,在书中缺乏正确、集中地反映,仅列一个 《方腊传》,还是作为宦官 《童贯传》 (卷468) 的附传出现,并在传中污蔑说:“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

155

2023-01-24

《宋史》《《宋史》的版本、考补注释等书目与论文》

《宋史》的版本主要有下列几种:元至正六年 (1346) 杭州路刊本。版式为每半叶10行、行22字。明成化十六年 (1480)朱英在广州的刊本 (按元刻本的抄本刊印,抄本微有残缺,复于浙中续得善本补完,后来的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版式为每半叶10行、行20字。明嘉靖南京国子监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此本以元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补

135

2023-01-24

《宋史》《《宋史》编纂体例与内容特色》

元明开局纂修三史,经一番讨论,确定 《凡例》 5条:一、帝纪 三国各史书法,准《史记》、《西汉书》、《新唐书》。各国称号等事,准 《南·北史》。一、志 各史所载,取其重者作志。一、表 表与志同。一、列传 后妃、宗室、外戚、群臣、杂传。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余以类相从,或数人共一传。三国所书事与本朝相关涉者,当廪。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其余该载不尽,从总裁官与修史官临文详仪。一、疑

772

2023-01-24

《史记》《司马迁的历史观》

司马迁有自己完整系统的历史着作,也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观点。对历史着作的作用和意义,司马迁有明确的认识。他认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是为了 “自镜”(《高祖功臣年表·序》); “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太史公自序》,又《报任安书》)。回顾既往,不只是作为今日的借鉴,而且还在于寄希望于未来。如何通过历史着作去实现这一目标呢?他在 《报任安书》 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143

2023-01-24

《史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人格》

司马迁的家世和他的生活经历,对他人格的形成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一切对于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1. 古老的家世司马迁在《自序》中,曾满怀深情地追叙过他古老的家世。他说,颛顼时代专门掌管天上事情的南正 (官名) 重和专门管理地上事情的火正(官名)黎,是自己的始祖。“重黎氏世序天地”,历经唐虞、夏、商,一直到周宣王之前。之后,重黎氏的后人就不再司天司地,改做了司马官,因此以官

125

2023-01-24

《史记》《历史的大变革和大变革之后的历史》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通史作家。我们在探讨这位史家及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他生活的那几十个年头,而应当回溯到较为久远的年代。这主要包括当时社会历史的变革、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它们是《史记》产生的社会前提,是我们理解司马迁和他的 《史记》所必须了解的基本情况。1. 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和大变动时时困扰着司马迁的是社会历史的大变动。一次是由周的衰颓到秦王朝

165

2023-01-24

《史记》《《史记》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1. 《史记》 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史记》是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刚刚开始加强时期的产物。秦汉以来,封建生产关系作为主导倾向而逐步统驭全社会。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史记》和当时地主阶级其他意识形态相同的一般属性。专制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文化的统一; 由兼并取得一统而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要求生产维护其现实利益以至长远利益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汉初统治者的基本思想倾向。就《史记》考察的重点而论,也

148

2023-01-24

《史记》《《史记》的着作特点》

《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 (卷),526500字 (此为《太史公自序》所载字数。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实有55万余字。)。1. 内容和着作体例《史记》包括的时代之长和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它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历叙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下迄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在二十五史中,它是唯一的一部通史。它所记载的地理

171

2023-01-24

《三国志》《国内外关于《三国志》研究的主要书目和重要论文》

自 《三国志》 问世后,虽有人对它作研究,如晋王涛撰《三国志序评》3卷,宋何常侍着《论三国志》9卷、徐众撰《三国志评》3卷(诸书早已亡佚),但隋唐以后,研究的人就比较少。较重要的只有南宋叶适(1150—1223)关于《三国志》的读书札记2卷,收录在《习学记言序目》之中。至清代,《三国志》研究始出现高潮,举凡字句的校勘考订、词义的训释、典故的注解、意义的阐发、史事的补充、地理的诠释、义例的探微、表志

146

2023-01-24

《三国志》《陈寿的生平、着述及其史观》

陈寿一生,为人“质直”,有傲骨而没有媚骨,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位望不充其才”,却始终潜心史学,勤于着述,保持着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1. 陈寿的生平——不附权贵、仕途坎坷的一生陈寿,字承祚,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死于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七年(297),终年65岁。蜀汉后主刘禅延熙 (238—257) 中后期,陈寿游学于成都太学,受业于史学家谯

146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有关工具书的介绍和评价》

《三国志》是一部着名的历史古籍,现代人读它,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要解决困难,只有充分利用前人的注释,善于使用相关的工具书,才能办到。因此,本文简单评述一下有关的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工具书。1. 《三国志》 的注本关于《三国志》的注本,以南朝刘宋裴松之奉诏修撰的《三国志注》最为着名,时间既早,学术价值又高。裴松之 (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五年(428)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过于

452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修撰成书的时间及其背景》

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史学家陈寿撰着的《三国志》,主要记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秉笔公正,取材审慎,结构谨严,文笔简洁,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纪传体史学名着,与司马迁、班固、范晔之书并称“前四史”,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北魏崔浩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着述,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自班史以来,无及寿者”(《魏书·毛修之传》),清代着名史学家钱大昕亦云“予性喜史学,马

141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的特点、优劣以及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在陈寿以前,关于三国的历史着述有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昭 《吴书》,杨戏《季汉辅臣赞》,但都限于一个地区。而陈寿的 《三国志》合三国为一书,成为纪传体史书的一个创举,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1. 地方史的正史化陈寿少年从同郡史学家谯周受业,谯周是一位经史大家,亦兼治地方史,如撰《蜀本纪》、《三巴记》、《益州志》等。陈寿从其学,亦先从地方史入手,曾撰《古国志》、《益部耆旧传》及《益州耆旧杂

135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的史料来源》

大体说来,陈寿撰《三国志》的史料来源大约有三方面,其一是魏、吴史官记录的档案材料,其二是当代学者所编纂的三国史籍,其三是陈寿本人的辛勤搜集。1. 三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三国时期魏、吴都设置了专门的史官,掌管国家大事、帝王起居的记录。魏史官称着作郎,兼起居注,吴史官称左国史,右国史,东观。这些史官记载的档案材料,统一后都一总归于晋朝都城洛阳。陈寿作为晋朝的专职史官——着作郎,当然可获得参考这些档案资料的

203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和主要内容》

作为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同 《史记》以下许多 “正史”一样,在编纂体例上都是以人物为中心,以纪、传构成全书的主体。这是从纪传体史书的总体上说的。但是纪传体史书在体例上,即在其内部结构上,或因所记史事在时间上及空间上范围的不同,或因史学家历史见解与表述方法不同,往往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三国志》的编纂体例中,政治形势、时代习惯、流行意见、师门学说、天意史观、班氏史学都在影响陈寿的构思。陈寿在三国

151

2023-01-24

《三国志》《《三国志》 的通行版本》

陈寿《三国志》定稿于1700多年前的西晋王朝,以手抄本流布于世。值得庆幸的是,历经沧桑,我们今天竟仍可看到残存的手抄本。公元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的英沙古城之南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出土了西晋写本《三国志》残卷,存40行,共570多字,中有残缺。内容写的是《孙权传》,存建安二十五年的后半和黄武元年的前三分之二,为西晋抄本。在此之前,公元1924年,新疆鄯善县曾出土一份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起自《吴书

133

2023-01-24

《清史稿》《赵尔巽及主要撰稿人》

作为《清史稿》领衔人物的赵尔巽,虽非史才,但其延揽的众多人中却不乏当时的着名学者。为了进一步了解《清史稿》各部分内容之优劣,有必要对赵尔巽及主要撰稿人做简要介绍。1. 关于纪、志、表、传的分工执笔情况本纪12篇 (25卷),其中太祖 (努尔哈赤)、太宗 (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 (康熙)、世宗 (雍正) 本纪由金兆蕃、郑邦述执笔,高宗(乾隆)、仁宗 (嘉庆)、宣宗 (道光)、文宗 (咸丰)、

133

2023-01-24

《清史稿》《有关研究、评价 《清史稿》 的论述》

《清史稿》问世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评论的文章,但总的说来,为数不多。近几年稍多了一些,但与前史也无法相比。在这些论述中,有的分析它的体制及得失,有的是肯定它的成绩,而大量的则是指出它的一些具体的失误。这里将有关论文开列如下,以供读者在阅读《清史稿》有关部分时参考。1. 总论 《清史稿》 者《读清史稿述臆》 王伯祥 《民铎杂志》 10卷1期 1929年1月《清史稿评论》(上、下) 傅振伦 《史学年报

138

2023-01-24

《清史稿》《有关《清史稿》 的参考书、工具书》

《清史稿》发行至今,只60余年,比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明史》要晚将近200年,更不要说比《史记》、《汉书》了。加上出版之后一直受到批评,不大被人重视,因此有关《清史稿》的注本、史评,以及专门论述的参考书不多,有关使用《清史稿》的工具书也很有限,根本不能与《史记》、《汉书》等相提并论,即使与《明史》相比,其数量亦有很大差距。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述着作才陆续出现。下面分3个方面作简

128

2023-01-24

《清史稿》《《清史稿》的纂修》

《清史稿》是继二十四史之后的一部纪传体清史未定稿。尽管它是一部未定稿,未正式列入 “正史”,但也具备 “正史”的性质。因此,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在印制《二十五史》缩印本时,将其收入,列在二十四史之后。过去开明书店曾编印过一部《二十五史》,系二十四史加上柯劭忞的《新元史》,并未包括《清史稿》。它的缺陷,正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编《二十五史》的 “出版说明”中所言,“缺少清朝一代史事,便不足以完整显

147

2023-01-24

《清史稿》《《清史稿》的得失及评价》

《清史稿》的作者,原期望将此书修成一部“与往代二十四史同昭垂鉴于无穷”的巨着。但是,事与愿违,由于前边谈到的在编纂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此书不仅没能以《清史》出版,而且在问世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术界议论纷纷,以致国民党政府出面将其查禁,列为禁书。这可是《清史稿》 的编纂者们始料不及的。1. 《清史稿》 查禁始末当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决定将史稿付刊时,曾遭到夏孙桐的反对。夏在《上清史馆长论清史稿现尚不宜

132

2023-01-24

《清史稿》《《清史稿》的编纂体例和主要内容》

《清史稿》采用纪、志、表、传的正史体裁纪载有清一代的历史,内容丰富。在开馆之初,于式枚等人所拟开馆办法9条中,其末一条即云 “书全用 《明史》例,亦有增删”,并拟出了纪、志、表、传各目。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又对于氏等人的拟目做了调整、改动。就现已成书的《清史稿》而言,尽管它采取旧史体例,并声称全用 《明史》例,但实际上,撰稿人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在某些篇目上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志、表两个方面,说明在

160

2023-01-24

《清史稿》《《清史稿》的版本》

《清史稿》 自成书至今,不过60余年,时间不长,故版本也不多。由于当时负责校对刊印的金梁私改原稿,所以不多的版本中也有区别,即所谓关内本、关外本之别。1927年,《清史稿》决定付刊时,袁金铠因政务繁忙,乃以私人名义约金梁帮忙,并向馆长赵尔巽代求一馆职。当时赵尔巽仅予一校对之名。金梁便以此迁入清史馆,代袁金铠负责发刊事务。当时馆人多对金梁不满,议论颇多。“然金梁貌极恭谨,众亦不复谓其怀有野心”。至1

137

2023-01-24

《清史稿》《《清史稿》 的资料来源和取材》

清史馆成立后,接收了清朝国史馆的资料和清宫的一些档案文书、图籍,以备利用。因此,《清史稿》纂修所采用的史料,特别是官书史料还是相当丰富的。1. 纂修前的资料准备清史馆开馆之初,馆人对编纂一部大型的清史还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对资料的准备,颇进行了一番议论。被作为史馆工作条例的于式枚等人所上 《谨拟开馆办法九条》 中,前两条就是讲的史料的准备工作。一曰“搜档册”。他们认为,史馆大库所藏历代史稿、方略稿

139

2023-01-24

《南史》《北史》《有关《南史》、《北史》的主要书目和论文》

《南史》和 《北史》 瞿林东 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南史〉、〈北史〉散论》 瞿林东《史学月刊》 1981年第1期《谈谈记述南北朝史事的 “八书”、“二史”》 (上) 瞿林东《文史知识》 1982年第7期《谈谈记述南北朝史事的 “八书”、“二史”》 (下) 瞿林东《文史知识》 1982年第8期《〈南、北史〉的正统观》 何德章《史学史研究》 1990年第4期

1898

2023-01-24

《南史》《北史》《《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南史》、《北史》虽然是李延寿私人修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成书,立即得到唐初统治者的首肯,从而列入了二十四部“正史”之中。然而,如果将其与“二十四史”中的有些史着相比,确实还算不上是第一流的着作,但它们毕竟带有自己的特点,又没有其他任何两部相关史着能够取而代之。因此,从史学发展的角度讲,《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上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回顾一下“二史”问世以后,不同时代人们对它

1608

2023-01-24

《南史》《北史》《《南史》、《北史》的主要特点及其优、缺点》

与记述同时代史事的 “八书”和其他一些史着相比较,《南史》、《北史》在撰述指导思想、编撰方法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 南北统一的历史思想李延寿撰述 《南史》、《北史》倾向统一的历史思想。表现在:(1)取消了南北朝史学家关于 《岛夷传》和 《索虏传》的习惯做法和传统称谓,另作恰当处理。“索虏”和 “岛夷”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的史书中,对对方的一种贬称。原来,北朝鲜卑族人本编发为辫,形如绳索,称

137

2023-01-24

《南史》《北史》《《南史》、《北史》的通行版本、考评及其工具书介绍》

《南史》、《北史》问世后,由于卷文简略,易于披阅,流传很广。但因年代久远,唐代有关《南史》、《北史》的抄本,至今已无法见到。宋代刻版印刷日见发达,然而亦因年代久远,完整的《南史》、《北史》刻本也无法得到,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宋刻本残卷。较完整流传下来的、最早的 《南史》、《北史》刻本是元刻本,因为该本年代较早,且 “元本源出于宋”,因此是较为珍贵的一个版本。明代的《南史》、《北史》刻本主要有汲

113

2023-01-24

《南史》《北史》《《南史》、《北史》的史料来源、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南史》和 《北史》 的史料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 “家有旧本”。从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的 “着述之志”和经历来看,他对南、北朝史期和隋朝史学家所撰写的、反映这一时期过程的史着做了认真地研读,在这个基础上,他搜集到较丰富的资料。其中,有平时的积累; 有在河西杨家的收集,也有东归后从家中丰富的藏书中摄取的。李大师历尽艰辛搜获到的这些史料,无疑会传到李延寿手中,成为他撰写《南史》、《北史》的史料来

133

2023-01-24

《南史》《北史》《《南史》、《北史》的成书及其背景》

《南史》和《北史》,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编撰。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分别把南朝和北朝各代历史贯穿起来的两部史学着作。这两部书的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于贞观十七年(643),最后完成于显庆四年(659),“始末修撰,凡十六载。” ( 《北史》卷100《序传》)《南史》和《北史》的问世,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的,它是隋和唐初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们所以成书,又是和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分不开的。公元581年(

127

2023-01-24

《南齐书》《国内关于 《南齐书》研究的主要书目和重要论文》

近人关于 《南齐书》 考证质疑的有:1. 《古籍举要》 钱基博 世界书局排印本1933年2. 《四库提要辩证》 余嘉锡 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3. 《校史随笔》 张元济 商务印书馆1957年2月近人关于 《南齐书》 增补整理的有:1. 《补南齐书宗室世系表》 刘盼遂 《学文》 1931年6月第1卷第3期2. 《补南齐书艺文志序》 陈述 《师大月刊》 1935年4月第1卷第18期现代人关于 《南

138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作者的生平、着述及其史观》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齐南兰陵 (今江苏武进县)人,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他是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儿子,兄弟十六人,萧子显排行第八。史载其兄弟几人大都勤学行,喜作文章,广涉文史,他的二哥萧子恪常对人说: “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复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梁书·萧子恪传》)他的九弟萧子云后着有《晋书》110卷,《东宫新记》20卷,与萧子显并以史家驰名

118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修撰成书的时间、背景》

《南齐书》是记叙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萧齐王朝历史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南朝齐梁之际萧子显撰,约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以后,普通七年 (526) 以前成书。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分裂动荡、南北对峙的历史,但“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中国之史界》),这一时期史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有它的历史背景。从统治者来说,这一时期的各朝统治者都比以往任何时期的统治者更重视史学,一

120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通行的版本》

《南齐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蜀刻大字本,它属眉山七史之一,已有缺页。现在通行的版本主要有以下6种:1. 明末汲古阁本,是明末江苏常熟人毛晋所藏。2. 乾隆四年 (1739) 刊行的武英殿本。3. “同文本”: 根据清时乾隆殿本缩印,清末由同文书局刊行,其中“老同文本”清楚,质量也好,而新同文本则比较粗糙。4. “百衲本”:所根据的原书底本不一,由许多不同的版本拼凑而成,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由于“

152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的有关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有关工具书的介绍和评价》

萧子显以文人作《南齐书》,他是齐之子孙,又是梁的臣子,在作史时,曲意回护,顾虑重重,因而关于《南齐书》的评论,历代史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1.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有关《南齐书》的校勘、评论的主要有唐人刘知几和北宋人曾巩。刘知几的《史通》共20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39篇,阐述了史书的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卷4《序例》篇中论道:

121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的特点、优劣以及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齐书》,虽然其篇帙较少,但它完整地叙述了南齐23年间的历史,在史书的体例方面,它突出地体现了纪传体的体例特点,在编纂方法上,其带叙、类叙的特长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上文已叙及,兹不赘述,下面着重从历史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南齐书》的特点。在历史表述上,萧子显学习司马迁《史记》 的写法,“于序事中寓论断”,在 《南齐书》许多人物传中,都显示了他这种才华,如第42卷中,《王宴传》先叙

131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的史料来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大发展的时期,史书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在萧子显修《南齐书》之前,有关齐史的修撰也早已开始,并有所成就。齐高帝萧道成登位第二年,就开设史馆,用国子博士檀超、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负责撰修国史之事。檀超,字悦祖,少好文学。江淹,字文通,少年时亦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南朝宋升明末年,萧道成辅政,闻江淹的才气,召为自己的幕僚,当时萧道成的军书表记,皆由江淹来具草

1697

2023-01-24

《南齐书》《《南齐书》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和主要内容》

《南齐书》旧称《齐书》,从唐人姚思廉所撰的《梁书·萧子显传》、李延寿所撰的《南史·萧子显传》、魏征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直至五代人刘㫬撰的《旧唐书·艺文志》,都是用《齐书》的名称,只有唐人刘知已的 《史通》异称为《齐史》。《齐书》冠上一个“南”字,最早出现在北宋人曾巩的《南齐书·目录序》中,后人章俊卿在《山堂考索》中引《馆阁书目》也称为《南齐书》,由此可证,《南齐书》的名称始于宋

161

2023-01-24

《明史》《有关《明史》研究论着》

《明史》成书至今已有250余年。自《明史》成书以来,对它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关于《明史》的研究,清朝的旧史家们多以考订为主,民国以后,史学家们受到西方学术方法的影响,除去继续对《明史》作有考订外,也开始从史学地位等角度对《明史》进行分析研究,解放后,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明史》研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十年动乱后,随着明清史研究的繁荣,有关《明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666

2023-01-24

《明史》《《明史》优劣简评》

《明史》体例堪称完善而优于诸史,此已有公论。而其作为一部纪传体官修正史,就其记述有明一代历史而论,则尚有优劣之评。清人于《明史》,推崇备至,盖因官修而历四代始成书。清代史学家赵翼作《廿二史札记》,于《明史》多有赞誉之文。他总括谈到《明史》的几大优点:一是修纂时间长。“盖阅六十年(按自康熙十八年始计算,至乾隆初刊行止)而后讫事,古来修史未有如此日久而功深者也。”二是动手时间早。“惟其修于康熙时,去前

139

2023-01-24

《明史》《《明史》的修纂者》

清顺治二年 (1645)五月初次下诏修纂《明史》时,诏谕中提到了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等人。5人当中,冯铨、洪承畴、李建泰3人为明朝降臣,范文程也是在关外降附的明朝生员,只有刚林1人是满人,称得上是当时文臣领袖。这5位总裁官说来都不能算是十分称职的,史家们往往认为这次修纂“事非其人,时局多故,纂修之事遂无形中辍”。(谢国桢《明清史料研究》)所谓“时局多故”,上一节已经谈到;

159

2023-01-24

《明史》《《明史》的史料来源》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至崇祯帝亡国,历16帝,凡276年。这276年中,保存了大量官私修纂史籍、政书、笔记、文集,也保存下大量公文、奏折、档案,这些都成为清修《明史》的依据,兹分述于下。1. 明代历朝实录及其他官修史书清初修纂《明史》,史料依据首推历朝实录。实录为历朝官修编年史。明制,皇帝死后即设馆修实录,视为大典,以勋臣充任监修官。如《明太祖实录》即初以曹国公李景隆监修,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及夏原吉

821

2023-01-24

《明史》《《明史》的成书及其背景》

《明史》自开修到刊行,历时将近百年,百年修一史,这实在是罕见之事。那么《明史》的修纂为什么会历时这样长久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纵观《明史》 的修纂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 无绩可言的初修阶段《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 (1645) 五月初二 (5月26日)。据清顺治朝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

182

2023-01-24

《明史》《《明史》的版本及有关参考书》

1. 《明史》 的版本《明史》流行版本甚多,约略有10余种。(一)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二) 清同治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三) 清同治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刊殿本;(四) 清光绪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武英殿本;(五) 清同文书局影印武英殿本;(六)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七)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八) 清竹简斋石印本大字本;(九) 清竹简斋石印本小字本;(十) 清竢石斋石印本;(十一) 商务

142

2023-01-24

《明史》《《明史》编纂体例举要》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它的编纂体例沿袭了前朝诸史,分为纪、志、表、传4种。《明史》虽然与前朝诸史同属纪传体史书,也采用了相同的分述方式,但是纠其实际编纂内容,与诸史并不完全相同。1. 本纪本纪共24卷。《太祖本纪》3卷,《恭闵帝(建文帝)本纪》1卷,《成祖本纪》3卷,《仁宗本纪》 1卷,《宣宗本纪》 1卷,《英宗本纪》前后共2卷,《景帝本纪》1卷,《宪宗本纪》2卷,《孝宗本纪》 1卷,《武宗本

264

2023-01-24

《辽史》《撰修人的生平、着述和史观》

参与编修《辽史》的人员共分为四类:都总裁、总裁、纂修、提调。由于提调只负责差遣吏役,处理杂务,为修史提供条件,不参加直接修撰,因此《进辽史表》中虽榜上有名,我们无需一一列名,多费笔墨。都总裁以往常为虚衔。《辽史》都总裁脱脱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脱脱(1314—1355),字大用,蒙古蔑里乞氏。父马扎儿台曾于泰定帝时任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等官,顺帝至元初年,拜太保,分枢密院,往镇北边,以后任

1638

2023-01-24

《辽史》《重要论着目录》

1. 着作《契丹史论稿》 陈述着 1948年北平研究院出版《契丹社会经济史稿》 陈述着 196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契丹政治史稿》 陈述着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契丹史略》 张正明着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西辽史研究》 魏良弢着 198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辽史简编》 杨树森着 198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辽史稿》 舒焚着 198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宋辽金史研究论集》 大

197

2023-01-24

《辽史》《有关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工具书的评价》

《辽史》修成后,迄于明代,历史学家们并没有对这部书给予特别的注意。直到清康熙年间,史学家万斯同所着 《历代史表》一书,才增补过《辽大臣年表》,大抵依据《辽史》“本纪所载命官年月,编次成书,但取便检寻,无所考订。” ( 《四库全书总目》卷51 《史部》) 与万斯同同时人厉鹗着 《辽史拾遗》 24卷,此书摘录 《辽史》原文为纲,引述其他史料列于下,并考订异同,缀以按语,缉补某些缺漏。全书所引史籍资料达

147

2023-01-24

《辽史》《修撰成书的时间、背景》

辽朝是由契丹族创建的一个王朝。契丹族从北魏登国年间就已见诸历史文献记载,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往来,逐渐接受了汉文化。《辽史》记载,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建国以后,辽朝就已在朝廷设置监修国史官,并仿照中原王朝建立《起居注》、《日历》、《实录》等,以记载皇帝的言行和辽朝的重大事件。兴宗时,萧韩家奴、耶律良;道宗时,不、忽突堇都曾担任修撰起居注的工作。第一次纂修在圣宗统和九

最新动态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