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动力特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221 评论:0

第一节

动力特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邓小平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他年轻时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加入共产党后,“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与伟大时代相伴的。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为全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理想是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形成和确立的。这可以从邓小平1926年在苏联写的小结中得到印证:“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智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这是邓小平对他在法国加入共产主义革命行列,选择共产主义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如实的自我剖析。在这弥足珍贵的短短一段话里,邓小平揭示了他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三个原因:一是“切身已受的痛苦”。这一痛苦的经历使年轻的邓小平看清了法国资本主义的真实状况,“使他本来十分单纯的心里,受到了不小的震撼”。随着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破灭,邓小平抛弃了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二是在“已觉悟分子的宣传”教育中形成。“受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他开始冷静地思考和进一步探索新的出路。三是在浓厚的共产主义理论学习的氛围中“接受了一点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智识”。当时,在旅欧的青年中,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各类思想都很流行,但邓小平一经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坚定不移,从未受过马克思主义之外其他思想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侵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1.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始终保持自己坚定的信仰,这是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寻常之处,也是他精神品格的鲜明内容。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不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都不曾有过半点对革命的背离情绪,也不曾动摇自己的信仰;虽然曾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依然忍辱负重,始终坚持正确主张,坚持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定自己的信仰。

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曾经有过三次被“打倒”而又三次复出的经历。每次被“打倒”都是因为他坚持真理,不向错误屈服的结果。每次复出又都证明了他所坚持的原则、坚持的真理是正确的,正是人民所希望的东西。对于这一特殊经历,国内外很多研究邓小平的学者,很多评价邓小平的政治人物,也包括广大民众,都认为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擅长撰写人物传记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邓小平的“三落三起”感慨万端。他说:“邓小平的东山再起,其离奇变幻,即使通查中国的古籍也找不出第二件。”然而在邓小平看来,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打不倒的。正是由于邓小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即便是身处逆境,他也从不消极和沉沦,而总是不断地从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中,看到光明的前景,“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

在他的晚年,在国际风云变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垮台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产生怀疑,对前途感到忧虑。邓小平针对这种思想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打不倒,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理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2.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性,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才能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邓小平把信仰视为一种动力。“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强调要有理想,这既是他从中国革命成功的实际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他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得出的体会。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他在谈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时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浊流的时候,邓小平仍然满怀信心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一个人在有了理想,有了追求,有了明确的信念和奋斗目标之后,确实等于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邓小平后来一再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性。他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 以理想信念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从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认识到: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是现在与未来、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使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践的重要环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如果对共产主义没有思想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即便是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也只能是肤浅的,只有从理论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真正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

1. 把理想信念具体化为奋斗目标

邓小平无论是认知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与现实生活、具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真诚、持久的。他把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他坚信,只有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才能把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

群众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接受、理解和拥护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邓小平回答“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时说:“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没有穷的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是把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2. 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人民群众对理论的态度,通常是以他们自身各种利益的反映程度与满足程度为依据的。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点就是紧密而又普遍地渗透着人民利益。他深知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要想更好地征服群众,其中重要的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反映、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而且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正如毛泽东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现在应该提出这个问题了。”“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事业就会万古长青!”他总结1957~1978年这2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这里谈到的“吃了一个大亏”,就不仅仅是指我们忽视发展生产力、不重视科学技术方面吃了亏,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强调要贯彻物质利益,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一定要把理想信念与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3. 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是青年一代

马克思主义水平是从低到高,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邓小平结合自己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年龄较轻这一特点,认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优势发扬光大,就应当让现在的青年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他坚定地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人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要把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79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