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子基

邓子基事迹传记:坪中邓先族 客家趣习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148 评论:0

大山外面社会动荡、革命浪潮迭起,大山里面却又是另一个世界。邓氏先民自河南中原迁徙至此,属于客家人。祖祖辈辈劳作在这沙溪两岸,密林深处,溪谷之中,风光绝佳。清流横贯谷中,清澈见底,潺成韵,自山峦涧下,环绕着邓氏家族世代聚居的廷秀坪,家家户户的茅屋鳞次栉比。

廷秀坪住着儒元村的所有邓家人,应有几十户人家。这是一个大家族,一家挨着一家。村民大多务农,贫穷是儒元村人共同的标志。

那个年代,山清水秀的儒元村恍如世外桃源。一条小溪从村子里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绕过,也经过邓子基家门口,孩子们嬉水打闹、乡民们洗衣做饭都在这条小溪边。那条小溪承载了孩童们儿时的欢声笑语。后来总有年长的人会说,小时候邓子基也喜欢在小溪里嬉戏、玩水。虽说记忆里的老房子越来越模糊,但清澈见底的小溪水却如此清晰地在老人的脑海中潺潺而流。

邓子基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见外面的世界,更没有机会尝遍如今早已闻名世界的沙县小吃。除了溪边的玩伴,每年家乡的客家习俗活动也算是他贫苦童年的一点小小乐趣吧。

客家人有自己的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农事活动的安排,一般从此开始。春天播种前,一般为立春日的早晨,都会把“春牛”牵去游街,称为“游春牛”。游春牛虽然是夏茂镇村民在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但不是每年立春都可迎的,只有“双春”才可游。据传,游春牛由来自江西的洪氏带进夏茂。

正式的游春牛仪式在文昌宫举行。隆重的接春神、祭春牛仪式结束后,游春牛活动才正式开始。人们用竹片制成耕牛骨架,沾糊上油纸,涂上色,便成为游行中的春牛。春牛由一滑稽扮相的男佣牵着,男主人扛着犁耙,女主人手提水壶,男孩挑着一担牛草,女孩提着竹篮,男扮女装的阿婆跟在其中扭动着身子前进。整个队伍由锣鼓队开道,耕牛后面跟着犁手、士、农、工、商、渔、读、雷公电婆等,围绕耕牛一路表演耕田的动作。春牛一般先到祖宗祠堂敬老祖宗,再按计划的路线周游全村,最后回到出发的集中点。家家户户都点好香烛等候春牛的到来,春牛一到,立即点燃爆竹和烟花,表示对春牛的欢迎。春牛游完镇上的大街小巷后,回到文昌宫门前,这时人们用火将春牛点燃,预示来年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夏茂镇祖辈基本都是从中原迁过来的客家人,以农耕为业,那时候从事农业生产,不仅要靠耕牛翻犁土地,还要靠老天恩赐,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才能勉强温饱,所以游春牛也是“开犁日”,告诫人们冬闲已经过去,农事就此开始,务须辛勤耕作,不误农时。也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牛神保佑今年获得大丰收。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好玩的日子,所以村里的小孩也盼着过年。挨家挨户“游鱼”也另有一番滋味。鱼是用纸和竹篾编成的,鱼肚子里面点着红蜡烛,再用木棍举起。每家都会在门口准备一两桌的点心、酒桌等,供大家享用,有些殷实的人家还会给红包。这一活动寓意年年有余。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还会舞“凳龙”,顾名思义就是板凳上扎的“龙灯”。这个龙灯看上去很简单,有些在凳子上点上蜡烛就算是了,还有一些会在蜡烛的外面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修饰,板凳的两端各挖一个能前后连接的洞做榫眼。出灯时,用一根木棍与别人板凳上的榫头接起来,扛上肩头,全村每家出一桥,一桥连一桥,连起来就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了。拼接好了长龙,就可以在“龙头”的带领下摇头晃尾地在村里山涧、田埂上周游一圈,穿尾过巷,再挨家挨户地拜访一遍,最后在村里的大操场上表演。

“我现在回想起来,这是象征着团结,团结成一条巨龙。”邓子基曾这样描述。

直到现在,邓子基还经常给大家讲幼时“抬菩萨巡游”的景象:“这个菩萨是类似于当地土地爷的神仙,巧的是菩萨就供奉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宗祠里。每年到一定节气,村民们都会将菩萨抬出来巡游,我从家里就能看见一群人簇拥着一路祈福。”

在福建的农村很多地方都有类似这样的习俗,这似乎是农耕时代辛勤劳作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那时,幼小的子基也不懂这些,只是觉得又到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放孔明灯,学着大人的模样祈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ziji/202212195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