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从胡昭
司马氏一家子在黎阳待了数年,初平四年(193)才又回到故乡河内。
此时,占领河内的是军阀张杨。张杨原是并州刺史丁原部下。蹇硕为西苑新军统帅时,张杨受丁原委派,投身蹇硕,蹇硕任其为行军司马。蹇硕死后依附何进,何进让他回本郡(河内)招兵买马。不久,何进被杀,张杨于是随关东诸军讨伐董卓。关东联军散伙后,张杨占据河内。
河内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张杨实力弱小,外无强援,很难长期保持河内的安宁。
司马家不得不为自己家族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担忧。
大概在司马朗回到家乡不久,其父司马防也卸掉骑都尉身份,告老还乡。
司马防本是热衷仕进的人,现在急流勇退,是因为朝廷已被李傕、郭汜等人把持,而这些武人强梁有余,但胆识不足,不仅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更没有基本的政治操守。司马防预感到情况不妙,才决心隐退的。其实,当时司马防的年龄并不大,只有40出头,远不到告老还乡的年龄。
司马防、司马朗父子两人应该对天下大势有所分析。
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李傕、郭汜把持的中央已不被各地军阀认同,而各军阀又陷入相互攻伐之中。
在地方各军阀中,实力最强的要数袁绍。或许司马防与他没有交际,或许对他并不看好,司马防没有让儿子司马朗去投奔袁绍,反而让司马朗投奔了实力并不强大、入据兖州不久的曹操。
司马朗投奔曹操,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司马防曾是曹操的举主,有恩于曹操;其二,司马防比较看好曹操。
司马朗投奔曹操是初平四年(193),是年司马朗年方22岁。
曹操的身份为兖州牧,所以,司马朗出仕之初,应为兖州州府幕僚。
司马家家境殷实,在温县有大量田庄。尽管时局动荡,但衣食无忧。司马朗出仕之后,司马防就把教育培养后代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司马懿、司马孚等人身上。
司马懿尚未成年,在父亲的督导下,焚膏继晷,日夜苦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懿又在父亲的支持下外出寻访名师。
当时颍川郡阳翟县有一个隐士名胡昭,字孔明,精通典籍,颇有韬略。尤其是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与钟繇齐名。时人评价钟繇和胡昭的书法风格,说:“钟氏小巧,胡氏豪放。”胡昭的字被当时的人作为临摹的样本。
胡昭生在乱世,他信守“无道则隐”的信条,无意于仕途。袁绍听说胡昭是颍川名流,颇有韬略,不惜纾尊降贵,亲自登门拜访,请其出山,但胡昭坚辞不就。
曹操任司空后也多次征辟,胡昭无奈,只好应命。可没过多长时间,胡昭面见曹操,说自己是一介村夫,无军国之用,恳求归去。曹操不无遗憾地说:“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难雅尚,义不相屈。”
胡昭从此隐居在洛阳附近的陆浑山,亲耕陇亩,以经籍自娱。
胡昭所居陆浑山,绵延300余里,散居着许多穷苦百姓。这些百姓的子弟因为贫困,无缘读书。贫困无知的百姓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斗。胡昭就开办学校,教他们识字明理。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前来求学。
司马懿慕名前去拜师。
在汉末,因为政治形势险恶,有些读书人不愿出仕,他们向往隐逸生活,在山野林泉陶冶性情、砥砺品行、增进学问。像司马徽、邴原、管宁、胡昭等人,这些人被世人称为高士,受到人们的景仰。
这些人,虽处于隐逸状态,却拥有明星效应,于是人们纷纷追慕,希望借此获得响震的名声。连曹操也曾因为自己没有“岩穴隐居”而感到遗憾。
司马懿跟胡昭学习,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心态。
胡昭慧眼识人,觉得司马懿是可造之才,尽心传授学业。胡昭生于延熹四年(161),大司马懿18岁。胡昭与司马懿亦师亦友,结为忘年之交。
司马懿家庭出身好,又极为聪慧,加之年少,血气方刚,为人处世不免有些清高自傲,因此,与一名姓周的同学(周生)结怨。
按照司马家族的家教,司马懿是不会轻易惹是生非的。看来,周生也不是善茬,是一个不怕事且行事孟浪的人。他秘密邀约了20多人想刺杀司马懿。
胡昭得到消息后,翻山越岭,在崤山和渑池之间将前往行刺的周生一班人拦住,经胡昭苦苦劝说,周生才放弃了刺杀行动。
这一事件对司马懿影响或许很大,吃一堑长一智,从此,司马懿收敛锋芒,遇事冷静,无必胜把握绝不逞强。
司马懿对胡昭这个老师及救命恩人一直感念在心。他的两个年长的儿子,一个名司马师,一个名司马昭,或许就寓有尊崇和感念胡昭之意。
司马懿当政后,还专门安排马车前去请胡昭叙旧,并准备推荐他出来当官。没有想到胡昭刚好去世,死时89岁。
司马懿在胡昭那里学了几年之后,已长大成人,在父亲司马防的安排下,司马懿结婚了。妻子名张春华,小司马懿10岁。张春华为司马懿生有三子一女,即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及后来的南阳公主。
张春华也是温县人,父亲姓张,名汪,做过魏郡粟邑县县令。此时的司马家只不过是地方大族,高攀不起名震全国的豪门,所娶只是小家碧玉。
不过,张春华的母亲出自河内望族,姓山,为西晋名臣山涛的堂祖姑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1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1-18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