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兴农关陇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发现蜀军军粮转运困难并非先前所说那么严重。原来是李严在搞鬼。李严到汉中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平。
刘禅下诏,免去李平本兼各职,削去封爵食邑,将他软禁于梓潼。
随即,诸葛亮解除李平之子李丰江州都督的职位,将他调到身边,任他为从事中郎,参与军事。嗣后,诸葛亮给李丰写了一封信。
诸葛亮在信中披肝沥胆,讲明处置其父的原因,并期望李丰能够理解并做好其父的思想工作促其改过自新,将来还可重获重用。尤其希望李丰能够明白自己一番苦心,与蒋琬一起“推心从事”。言之谆谆,寄望殷殷。
李平在朝野有很大势力,诸葛亮处置李平之后,需要花相当气力去平衡和调处各种关系,短时间不可能再有军事行动。
对此,司马懿敏锐观察到了。他说:
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司马懿的话从来不多,寥寥数语,却反映出他准确料敌的能力,尤其是“非三稔不能动”的判断,令人惊奇。
“稔”指谷物成熟的意思,古代农业不发达,一年一熟。“非三稔不能动”,意思是没有三年时间,难以出动。
蜀军“每以粮少为恨”,魏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司马懿刚空降到关陇地区,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陇右粮食短缺。
幸赖雍州刺史郭淮到西部羌人居住区,恩威并施,从羌人那里弄回来了一些粮食,才勉强解决了问题。
诸葛亮退去之后,军师杜袭和督军薛悌认为,明年麦熟,诸葛亮还会兴兵入寇,而关陇地区粮食短缺,建议提前从关内运粮。但关内有无粮食可调,也是一个未知数。
司马懿自有主张,他知道,诸葛亮现在退回去了,而且两三年内可能没有战事,与其从外面运粮,不如就地军屯,这才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其实,早在青龙三年(233),司马懿组织军民开凿了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现在处于战争间隙,司马懿更是自觉地把军屯作为当务之急。
讲关陇兴农,必须讲到司马孚。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初为曹植文学掾,曹植失宠后转任太子(曹丕)中庶子。曹操死后,司马孚协助料理丧事,并催促曹丕即任魏王位。曹丕登基后,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常住宿在官署内,不久又拜任黄门侍郎,加任骑都尉。后出任河内典农,赐爵位为关内侯,转任清河太守。
曹丕在世时,就想设置度支尚书,主管军国开支,但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驾崩了。魏明帝曹睿继位之后,问身边近臣:司马孚有无其兄长司马懿的风格气度?身边的人回答说,与其兄长司马懿相类。
曹睿大为高兴,说:“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转任司马孚为度支尚书。
从《晋书》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朝中已经有相当大的能量了。大臣望风梯荣不说,就连皇帝曹睿也格外眷顾,说出得司马二人便可无忧的话来。
撇开政治伦理不说,司马兄弟也确有经国之才。
正是在度支尚书任内,司马孚有感于诸葛亮多次兴兵入侵关陇,关陇地区兵员及谷帛用度不足,于是,提出了颇有识见的建议: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孚的着眼点是“擒敌制胜,宜有预备”,接着指出边兵不足和谷帛不敷用的现状,最后提出选调步骑二万充实边兵,“为讨贼之备”;另外,“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这一建议从大处着眼,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找准了解决的办法,说明司马孚,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实则胸有韬略,却非等闲之辈。
不过,司马孚到底向谁提出了这一建议,史书语焉不详。结合《晋书·宣帝纪》,我们可以揣测大致情形。司马孚是向司马懿提出建议,得到司马懿的认可,司马懿再向曹睿正式上表,然后得以实施。
司马懿、司马孚到底是怎么组织军屯的,史无明载。马植杰先生根据曹魏军屯一般情况,在《三国史》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曹魏军屯生产者主要是现役正规军,他们在督将率领下,五里置一营,每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士兵与家口分离,采取十二分休制,即十分之二的士兵回去探亲,十分之八的士兵从事农耕和战守。所收粮谷全部交由度支系统的官吏保管分配。
司马懿在关陇,不仅抓了军屯,还下大力在京兆、天水、南安等地抓了冶铁业。冶铁业的发展,对改进军队装备以及改善劳动工具、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书·司马孚传》对关陇军屯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晋书·宣帝纪》也写道:
(青龙)三年(235),关东饥,帝(司马懿)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
《晋书》对司马懿西北屯田之功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总体看并不离谱。司马懿政治品格极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事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