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

《台湾第二次土地改革》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44 评论:0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经济严重衰退。国民经济中,工业与农业比例失衡,也是这次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1982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7%。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所占比重很小的农业生产急剧下降。为了摆脱农业危机,台湾当局决定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台湾当局于1980年宣布了“第二次土地改革”计划。台湾当局指出,实行第二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

二次土改的主要内容是:加速农地重划,辅导小农转业,扩大农场规模,组织“共同经营”和“专业区”,促进农业企业化、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以提高农民的从农意愿,使台湾农业能够稳定增长,在台湾经济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次土改中,台湾当局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加速农地重划,为扩大农场规模和土地利用率创造条件。1980年通过的“农地重划条例”,计划在5年内“重划”十万公顷土地。通过互换土地,直线划分农田地界,将零散的、不规则的土地联成一片便于机耕、机械排灌的土地,有利于综合利用和兴办大农场。

第二,鼓励一部分小农卖地转业,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自耕农”购买土地,以扩大农场规模。为此,台湾当局于1980年设立“农民购买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的新制度。

第三,推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1979年配合二次土改台湾当局制定了从1979年到1982年的农业机械化计划,以改变小农经济土地少、资金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的落后状况。

第四,组织“共同经营”,促进“专业区”发展。“共同经营”始于60年代,“专业区”始于70年代,为促其发展,1980年台湾省“农发会”等制定了“农业区域发展规划”,设想将全省94万公项土地划分为24个作物制度区,以进一步将重划的农地从生产和销售两方面纳入为出口工业服务的轨道。

台湾的第二次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生产有了显著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农业和工业失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uo/2022121048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