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瓷器

永、宣青花的鉴别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7日 阅读:260 评论:0

永、宣青花的鉴别

明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年)的青花瓷风格大体相同,已经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胎质坚细洁白,釉质肥厚莹润,白中闪青。绘画精工,青花色泽凝重浓艳,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丰富优美,被视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的典范,后世称赞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实恰如其分。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成就的取得,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七下西洋时,由波斯带回制作青花瓷的青料“苏麻离青”有密切的关系。据王世懋撰《窥天外乘》载:“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由于苏麻离青料氧化铁含量高,氧化锰含量低,因此,用其绘画瓷器烧成后色泽浓艳明丽,产生如同国画中水墨的晕散效果,而且线条纹理中常出现自然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俗称“铁锈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后世仿永、宣青花瓷难以企及的原因。此时青花瓷也有使用呈色浅淡的国产青料的,或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苏麻离青料和国产青料。

永、宣青花瓷器在制作风格上,改变了元代的浑厚凝重的风格,而趋于厚薄适度,优美隽秀。虽然仍有尺寸较大的盘、碗、炉、壶等器,但大小适中及精致小巧的器物明显增多。最著名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件永乐青花压手杯,早在明代晚期即博得很高评价。

永、宣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除盘、碗、洗、罐、炉、高足碗、执壶、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渣斗等传统器形外,还有一些受西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创新器形,如盘座(无挡尊)、天球瓶、绶带耳扁腹葫芦式瓶、鱼篓式尊、八方烛台、扁瓶、花浇、蒜头口绶带耳扁壶、直口双耳背壶、折沿盆、无柄壶、长颈方流执壶、双系大扁壶等,都是仿叙利亚、伊朗、土耳其等国的陶器、玉器或金属器的造型和纹饰。这与当时中西交通发达有密切关系,某些器物可能是按外商要求定做的。

用苏麻离青作画,烧成后的墨晕散效果使画面点染自然,意趣倍增,但不适于描绘人物或繁缛细密的图案。因此,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人物图像较少见,元代布局繁缛的图案被疏朗明快的图案所取代。装饰题材以花卉、花果纹为主,最常见的如莲花、牡丹、菊花、山茶、苜蓿、仙桃、芭蕉、石榴、荔枝、枇杷、葡萄、月季、萱草、牵牛、松竹梅等,并附以折枝或缠枝,组成构图严谨疏朗的图案。动物纹以龙凤纹为主流,此外还有少量的海兽、鱼、麒麟、鸟鹊。还有的饰藏文或梵文,这与二位皇帝崇佛及当时汉藏文化交流有密切联系。

永乐官窑青花瓷器目前仅见压手杯上署“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其余皆不署款,而宣德官窑青花瓷器有的署款,有的不署款。在两朝青花瓷器风格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若要将二者区别开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曾有“永、宣不分”和“无款皆永乐”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珠山永乐、宣德官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标本,而且地层叠压清楚,为这二朝瓷器的区分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总的来说,永乐官窑青花瓷器“胎体薄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洁白光润,造型秀巧典雅,花纹布局疏朗,绝大多数不署年款”,宣德青花瓷器“胎体略厚重,造型朴拙,釉面白中泛青且呈现桔皮纹,青花色泽凝重,花纹布局较繁密,数量大,器形丰富,署年款者多”。

永、宣青花瓷器之所以会有一些不同的风格,可能与明成祖、明宣宗的喜好不同有关。景德镇珠山永、宣官窑遗址出土物及传世品均表明,永乐官窑瓷器总体是甜白瓷多于青花瓷,宣德官窑瓷器总体是青花瓷多于素瓷。这说明永乐帝崇尚白瓷,宣德帝喜欢青花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里有“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记载,说明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1993年春,在景德镇明御厂旧址东门附近发现的宣德官窑瓷器遗存中就出土了一大批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蟋蟀罐,足以说明宣德皇帝的个人喜好对青花瓷生产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iqi/202210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唐英
下一篇: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