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法国

历史上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怎样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524 评论:0

鏖战欧罗巴

登基称帝以后,对拿破仑“帝国梦想”最直接的威胁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为一劳永逸地解除这个威胁,拿破仑很早就开始了征服英国的准备。他在海滨城市布伦设置了大本营,集结军队,建造大批船只,只待拿下制海权便渡海攻英。遗憾的是,在英国海军的堵截之下,法国舰队未能如期赶到集结地点。而此时英国、奥地利、俄国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的消息传到拿破仑耳中,奥军准备趁拿破仑将主力集中在海边、国内空虚之际发动突袭。为避免被动局势,拿破仑毅然放弃策划多时的攻英计划,亲率大军昼夜兼程赶赴乌尔姆要塞,包围集中在那里的奥军主力。面对有如神兵天降的法军,奥军毫无准备。1805年10月20日,当已陷入绝境的奥军被迫向法军投降时,法军士兵们止不住为拿破仑欢呼:“我们的皇帝创造了新的战争艺术,不用武器,而用我们的双腿来作战!”

在乌尔姆大捷以后,拿破仑乘胜追击,在11月14日攻下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皇出逃。眼看反法联盟有瓦解的危险,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一面亲率大军前来支援,一面派人游说普鲁士国王加入联盟对法作战。拿破仑意识到必须在普鲁士参战前彻底击溃俄奥联军,为诱使联军与自己决战,拿破仑派使者到俄皇军中,故意示弱,佯装求和。年轻气盛的俄皇大喜过望,认为法军已不堪一击,不顾部下的阻挠,坚持要与拿破仑一决雌雄。

12月2日,在拿破仑加冕一周年纪念日这天,法皇、俄皇、奥皇会战于奥斯特利茨村。面对自己彀中的猎物,拿破仑沉着指挥、稳扎稳打,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以阵亡1000余人的代价歼灭了近15,000敌人,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篇章。奥斯特利茨战役被拿破仑本人视作自己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作为纪念,在次年8月15日——拿破仑生日这天,拿破仑亲自为于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作者)正在修建的凯旋门奠下第一块基石。历经200年的风风雨雨,凯旋门今天仍旧矗立在那里,作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受到无数游人的瞻仰。

奥斯特利茨会战

随着奥斯特利茨战役的结束,第三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充满戏剧性的是,本打算加入联盟对法作战的普王此时已派使者赴巴黎准备对法宣战,但在获悉奥斯特利茨战役的结果以后,普鲁士的使者竟摇身一变成为第一位向拿破仑道贺的外国使节。对于俄奥联军的惨败,最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时任英国首相皮特命人收起了挂在墙上的欧洲地图,叹息道:“10年之内我们不再需要它了。”

皮特的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已经取得欧洲霸权的拿破仑很快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其长兄约瑟夫被任命为那不勒斯(意大利一王国——作者)国王,其二弟路易被任命为荷兰国王。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德意志:德意志西部、南部的一些邦国在拿破仑的意志下组成了“莱茵邦联”,邦联“选举”法国皇帝拿破仑为该邦联的“保护人”,此举无疑是对长期觊觎德意志霸权的普鲁士的利益的极大侵犯。

法兰西帝国的不断扩大令欧洲各国寝食难安。1806年秋天,由“贼心不死”的英国出钱、因“莱茵邦联”的建立而对拿破仑恨之入骨的普鲁士出兵组成了第四次反法联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颜面扫地的俄国也加入了进来。当时的普鲁士陆军号称欧洲最强,在之前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反法联盟结成初期,普鲁士军队上下都弥漫着一种傲慢自大的情绪,纷纷表示要教训一下拿破仑这个“科西嘉暴发户”。10月14日,过度自信的普军不等俄国援军赶到便在耶拿与法军展开决战,结果被“科西嘉暴发户”打得溃不成军。27日,法军进入普鲁士首都柏林,普王狼狈出逃。“拿破仑一口气,就吹掉了普鲁士。”对于法军秋风扫落叶般的进攻,德国诗人海涅如此写道。

战胜了普鲁士以后,拿破仑又在次年6月打败先前的“手下败将”俄国,进而占领了普鲁士全境。7月,拿破仑与普俄两国分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和约对普鲁士的惩罚极为严厉:普鲁士丧失了一半以上的国土和人口,并且要向法国支付巨额的赔款,在赔款付清以前法军要驻扎在普鲁士境内。而同样作为战败国的俄国却得到了宽大处理:以承认拿破仑对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和答应共同对抗英国为条件,俄国不仅未受到任何惩罚,甚至还获得部分先前由普鲁士占据的波兰领土。这也许是因为拿破仑看到了俄国巨大的战争潜力,不愿过分紧逼。就这样,第四次反法联盟以拿破仑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瓦解。

普、奥、俄几个欧陆强国先后败在自己手下,拿破仑的帝国霸业如日中天。如果说即位初期拿破仑尚对欧洲各君主国那一套不以为然,那么随着法兰西帝国的日益强盛,拿破仑开始渐渐服膺于封建王朝的“正统主义”原则,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置于法兰西的民族利益之上。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拿破仑效仿旧制度的模式建立了“帝国贵族”制度,通过封赏亲信来笼络人心,并建立起烦琐的礼仪规范来突显自己的崇高地位。在宗教和教育方面,拿破仑也加强了控制,重新给法国的年轻一代灌输“君权神授”的思想,将共和国的公民变成帝国的臣民。

在称雄欧陆以后,拿破仑仍旧对海峡另一边的老对手英国耿耿于怀。由于海军实力的悬殊,无论法国的铁蹄在欧洲大陆上是多么英勇善战,在没有海军保护的情况下都无法渡海作战。既然无法以武力征服英国,拿破仑转而试图通过打击海上贸易来达到在经济上扼杀英国的目的。从1806年开始,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柏林敕令》《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宣布扣押英国的货物、船只及人员,禁止法国及盟国与英国通商,由此建立起了著名的“大陆封锁体系”。

这一体系在建立初期确实对高度依赖海外贸易的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作为老牌的海上强国,英国很快就想出了应对之策。欧洲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要想使“大陆封锁体系”发挥作用,必须完全控制欧洲沿海的全部地区,这对即使是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来说也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当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没有加入这一体系,于是英国便利用其海岸线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此外,英国还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展开了“反封锁”,拦截驶往法国及其盟国的船只。“大陆封锁体系”建立几年以来,不仅未能达到在经济上扼杀英国的目的,反而对欧洲诸国特别是法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极大地激化了法国与盟国之间的矛盾。

对于“大陆封锁体系”的无力,拿破仑将其原因归咎于在西葡两国猖獗的走私活动,于是他决定征服伊比利亚半岛。1807年11月,法军侵入葡萄牙,次年2月又趁西班牙内讧之际将其占领,拿破仑派其长兄、前任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赴西班牙接受王位。出乎拿破仑意料的是,西班牙并没有像欧洲其他被法国征服的国家一样屈服。在约瑟夫登上王位以后,西班牙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以游击战的形式神出鬼没地打击法国占领军,甚至迫使一支两万余人的法军缴械投降,打破了法军战无不胜的“拿破仑神话”,约瑟夫也因此仓皇逃回法国。

法军的失败使有着“战神”美誉的拿破仑颜面尽失,他亲率大军前往西班牙,再次以武力将约瑟夫扶上王位。可就在法军于西班牙立足未稳之际,由英国策划的第五次反法联盟又蠢蠢欲动,拿破仑被迫迅速赶回法国应战。1809年,拿破仑再次打败以奥地利军队为主的反法联军,瓦解了第五次反法联盟的攻势。此时,大半个欧洲都已在法兰西的掌握之下,接连打败五次反法联盟的拿破仑志得意满,看起来没有什么能阻挡这位无往而不胜的征服者。

但在表面上的强盛之下,帝国内部日益积累的统治危机重重。在拿破仑上台初期,进行的战争大多是为了抵抗外国武装干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自由”而战的拿破仑不仅得到法国人民的支持,甚至在其他国家也被视为解放者。但随着“家天下”帝国体制的建立,拿破仑所发动的对外战争逐渐变成为满足个人野心和家族利益而进行的争霸战争。在西班牙、德意志,拿破仑的形象开始由解放者变为侵略者,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连年征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种加在法国人民头上的“血税”逐渐沉重到令人难以忍受。虽然在战场上接连取胜,但拿破仑渐渐失去了人心。

1810年,拿破仑的一个决定,更是使法国人民失望透顶。为维系自己家族的统治,拿破仑迫切需要一个继承人,而此时他的妻子约瑟芬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在物色新皇后的过程中,为满足自己虚荣心,拿破仑将目标锁定在了包括奥地利、俄国等在内的欧洲最尊贵的几个王室。拿破仑最后的选择是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而此时刚刚败给拿破仑的奥皇自然也希望借这桩婚姻来赢得喘息之机。长期以来,拿破仑都被法国人认为是“革命之子”,是法国大革命的化身,然而他却选择与旧制度联姻。更为严重的是,这位玛丽公主是不久前刚刚死在断头台上的另一位法国王后——玛丽·安托内瓦特的侄女,由此一来,拿破仑竟与被以革命的名义处死的路易十六有了姻亲,这无疑令当时的法国人难以接受。婚礼后不久,一位曾经无比崇拜拿破仑的青年军官在日记中写道:“全世界对玛丽·安托内瓦特有清晰的记忆,她给我们带来了多少苦难,可是现在又来了一个奥地利公主……人民把它看作是第二次灾难……我们可怜的法国!”

拿破仑和玛丽·路易丝的婚礼

在鏖战欧罗巴的过程中,拿破仑凭借超乎寻常的才能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帝国,给法兰西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但随着对革命理想和原则的背弃,曾经追随他的人们开始与其渐行渐远,命运之神也收回了曾经慷慨的眷顾,在迎娶了奥地利公主,走上人生巅峰以后,这位“革命之子”即将迎来自己的谢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aguo/2022101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