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20年秋,俄国人民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反革命武装叛乱的斗争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恢复国民经济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时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列宁为解决这个任务殚精竭虑。在1920年12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电气化计划,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大力主张发挥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强调国民经济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上。
1921年初,列宁从当时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改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论粮食税》、《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等一系列论著中,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作了系统阐述,对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他的这些新构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还亲自为苏维埃政权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
列宁十分重视执政党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他强调:党必须适应自己地位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学会做经济工作;党要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党要执行严格的纪律,保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统一;党要妥善处理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党要严格执行入党条件,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党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营私舞弊行为。
1922年底,列宁的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停止工作。列宁在养病期间仍心系党和国家大事,口授了一系列重要书信和文章:《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在这些文献中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实践经验,阐明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不同国家革命道路的多样性,论述了合作社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并对维护党的统一、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机关改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01.列宁(素描) П.瓦西里耶夫
我们党的纲领不能始终只是党的纲领。它应当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纲领,不然它就不能作为党的纲领。它应当用第二个党纲,即重建整个国民经济并使它达到现代技术水平的工作计划来补充。
——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
1920年秋,苏维埃俄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开始进入恢复国民经济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时期。战争使俄国的经济遭到灾难性的破坏,为此列宁提出应当把经济建设提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开始研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深刻认识到物质技术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对国家电气化计划给予极大的关注,强调没有电气化,就不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12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称大会制定的全俄电气化委员会计划是“第二个党纲”。(02)
02.在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计划的示意图前(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油画) Л.什马季科
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
列宁高度重视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实施。按照俄国电气化计划规定,要建立30座区域电站,在最重要的经济区电力化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工业建设,首先是发展重工业中有决定意义的部门。列宁要求各个生产部门的一切计划要严密地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的部署,列宁在百忙中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仔细了解并认真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还亲自去工厂车间发表演说,去电站视察,在克里姆林宫接见来自各地的工农代表和科技专家,满怀热情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电气化计划。(03-05)
03.正在建设中的卡希拉电站(1920年)
04.苏维埃加电气化是新世界的基础(宣传画)
05.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在莫斯科省卡希诺村电站落成典礼上同群众合影(1920年11月14日)
列宁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专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多次指出,应该学会尊重科学,在制定经济计划中发挥专家的作用,要向专家学习,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员要学会谦虚,学会尊重专家的切实工作,应该摒弃门外汉和官僚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列宁还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全民族的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解决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06-08)
06.列宁观看苏俄第一部电犁试验(1921年10月22日)
07.列宁在办公室会见英国作家赫·威尔斯(1920年10月6日)
08.接见高尔基率领的科学家代表团(素描) И.涅兹纳特金
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1920年10月2—10日,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举行,列宁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并作了题为《青年团的任务》的著名讲话。这篇讲话是党培养青年一代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纲领性文献。列宁在讲话中提出了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和原则,阐明了共青团的性质以及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由青年一代来担负;青年必须懂得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只有接受了现代教育,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他们才能担当起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重任。列宁认为,青年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要求青年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09-10)
09.列宁会见参加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油画) П.别洛乌索夫
1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封面(1920年版)
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初期,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作为在战争环境中采取的应急措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转入和平建设轨道之后,它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抑制,农业生产连年歉收;燃料和原材料短缺,工业生产出现萎缩;食品和日用品供应不足,人民群众生活困难。这种经济危机很快就演化为政治危机,群众中的不满情绪日益蔓延,罢工和军队哗变时有发生。严峻的形势促使列宁进行反思,他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政策思路必须转变,如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那就势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工农群众利益,危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停止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根据列宁的指示,《真理报》1921年2月发起公开讨论,探讨改行新经济政策的问题。(11-12)
11.和农民伊·切库诺夫(1921年起担任农业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交谈(素描) П.瓦西里耶夫
12.1921年2月17日《真理报》第1版刊载的《收集制还是税收制?》、《摆脱困境》等讨论文章。
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领导了代表大会的工作,并就大会议程上所列的重要问题作了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一系列重要决议,表明党向新的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历史转折。同年5月26—28日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重点讨论了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问题。列宁在会上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对诽谤和歪曲新经济政策的言论进行了坚决的回击,指出新经济政策要“认真地和长期地”实行。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进一步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作了一系列具体指示。(13-14)
13.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14.列宁《论粮食税》封面(1921年版)
农民问题是列宁在经济政策调整中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首要问题。在列宁看来,这个问题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基础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为此,列宁利用一切机会收集相关情况。他认真阅读农民的来信和申诉,频繁地会见来自各地的农民代表,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情绪,并深入思考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列宁在一系列文章和报告中强调,要恢复国民经济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真诚地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农民“这个问题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列宁撰写了《论粮食税》这篇重要文章,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列宁详细评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同时指出,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国家政权,我们就一定能防范和克服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15)
15.同贫苦农民谈心(素描) 尼·茹科夫
不实行租让,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没有租让,就不能在10年内恢复我国的经济,而只有我们恢复了经济,我们才不会被资本打败。
——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关于租让的报告》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不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就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起来。为了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恢复和发展大工业生产,加快经济建设,列宁提出实行租让政策,草拟了租让合同的基本原则等文件,并强调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环节。列宁从政治上、经济上阐明了以租让制为中心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批评了那种认为对外开放必将造成苏维埃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性,甚至会导致资本主义复活的“左派幼稚病”观点。1921年3月17日,列宁就苏俄同美国的贸易问题致信美国实业家华·万德利普。同年10月22日,他专门为租让谈判事宜接见了美国实业家阿·哈默。(16-17)
16.列宁给万德利普的信
17.列宁会见哈默(中国画) 韩国臻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在需要急剧转变的时候),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现在,在我们和资本主义的(暂时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并存的条件下,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921年秋,在十月革命四周年前夕,列宁相继发表《十月革命四周年》、《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等文章,回顾了苏维埃政权四年来领导经济建设的艰辛历程,总结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半年多的成就和经验,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提出和完善,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活跃了城乡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18-20)
18.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手稿第1页
19.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三篇文章:《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20.列宁在狄纳莫工厂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大会上讲话(油画) И.拉季莫夫
列宁深刻分析了苏维埃俄国所处的国际形势,认为应当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以区别对待,以便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封锁,争取苏维埃国家的平等国际地位。为此,他亲自为苏维埃政权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1922年4月,苏俄首次参加重要的国际财政经济会议——热那亚会议。列宁认为,这次会议对于巩固和平和发展各国相互关系会起重大作用。他为这次复杂的外交斗争作了细致准备,为苏俄代表团周密地制定了工作要点和斗争策略。(21-23)
21.1921年11月28日列宁在办公室接见美国工农党代表、社会活动家帕·克里斯坦森(右一)
22.1922年出席热那亚国际会议的苏俄代表团部分成员:瓦·瓦·沃罗夫斯基、马·马·李维诺夫、格·瓦·契切林。
23.1922年2月1日列宁《给热那亚代表团副团长和全体团员的指示草案》手稿第1页
1921年底,列宁得了严重的头痛病和顽固的失眠症,在莫斯科郊外疗养,但他实际上继续领导着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工作。1922年3月27日—4月2日,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对执行新经济政策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列宁强调共产党人要从头学起,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要通过国营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竞赛来检验共产党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列宁还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指出: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手段,合理地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列宁亲自领导和出席的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24-26)
24.列宁出席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证和列宁的党证
25.列宁向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的提纲手稿第1页
26.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讲话手稿
1922年5月下旬至10月初,列宁健康状况恶化,在莫斯科近郊哥尔克疗养。他在疗养中仍然关心和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他阅读有关党和政府工作情况的材料,通过电话同许多领导干部谈话,或者同到哥尔克来看望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面交谈,给政府机关布置任务,并就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作出指示。(27-31)
27.列宁在哥尔克(1922年8月初)
28.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侄儿维克多、工人之女薇拉在哥尔克(1922年8月初)
他的脑子始终都在紧张地工作。……不论是躺在床上,散步或谈论简单的日常生活上的问题时,他总是不倦地考虑着他毕生所从事的事业,他为这一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力量、自己一生的每一分钟。
——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
29.列宁和高尔基在哥尔克(油画) В.叶法诺夫
30.列宁在哥尔克(1922年)
31.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哥尔克(1922年8月底—9月初)
经过几个月的疗养,列宁的身体有所好转,他迫不及待地要返回工作岗位。1922年10月2日,列宁从哥尔克返回莫斯科,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主持各种会议,批阅和起草文件。据列宁的秘书莉·亚·福季耶娃记录,从返回莫斯科到列宁12月再次患病的两个月中,列宁写了224个公文信件和便条,接见了171个人(125次),主持了32次人民委员会、劳动国防委员会、政治局和各种委员会的会议。(32-34)
32.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1922年10月3日)
33.列宁出席俄共(布)中央全会(1922年10月5日)
34.列宁从哥尔克返回莫斯科时乘坐的机动雪橇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十分关注广大党员和工农群众对中央部署的态度。他不顾自己的疾病尚未痊愈,抓住时机与党员、群众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和意义。1922年11月20日,列宁出席莫斯科苏维埃全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列宁刚一上台,整个会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嘹亮的《国际歌》歌声,他的讲话被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打断。列宁在讲话中说明了制定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背景,分析了实施这一政策的重点和难点,表达了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指出“不管这个任务是多么困难,不管它和我们从前的任务比起来是多么生疏,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无论如何会解决这个任务”。在讲话结束时,列宁满怀豪情地说:“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是列宁一生中最后一次对公众讲话。这次讲话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从而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建设的推进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动力。(35-37)
35.最后一次讲话(油画) E.伊利英
36.《真理报》刊载的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1922年11月20日)
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做用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必须使一切都经过检验,让广大群众,全体居民都来检验我们的道路,并且说:“是的,这比旧制度好。”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
37.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宣传画)
1922年12月30日召开的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列宁因病未能出席大会,但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同时当选为苏联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3年7月6日,苏联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列宁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38-40)
38.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
39.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的宣言和条约(1922年12月30日)
40.《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封面(1924年莫斯科版)
1922年12月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列宁的病再次发作,此后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清楚地意识到病情的危险,一方面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另一方面决定通过口授的方式把最重要的想法和考虑记录下来。在征得医生的同意以后,他从1922年12月下旬至1923年3月上旬,陆续口授了一系列重要的书信和文章,对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这些重要文献是列宁留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宝贵思想财富。(41-42)
41.病中口授文件(油画) 李骏
42.列宁在哥尔克(1923年夏)
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毋庸讳言,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是特别常见的)。
——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列宁在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书信和文章中,论述了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推进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出改革的目标是要促进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领导机关的纪律检查和监督。列宁认为,中央委员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贯彻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这对于保证党的统一和政策的正确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阐述了对加强中央委员会思想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战略思考,指出党的统一的最重要条件是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团结和稳定。他建议吸收工人党员参加中央委员会,增加中央委员人数,充分发挥工人和劳动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的监督作用,积极推进机关工作的革新和改善。列宁深感可以用来建设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人才太少,因此他给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提出了认真学习的任务。列宁强调指出,只有完成整顿国家机关这一任务,才能顺利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战略计划。为此,列宁提议改组工农检查院,把它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使之改造成为真正的模范机关;扩大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职权,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3)
43.《真理报》、《共产党人》等报刊发表的列宁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
——列宁《论合作社》
列宁在口授的《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和《日记摘录》中,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代表人物借口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俄国革命的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把小农逐步引向社会主义的合作社计划。他论述了合作社的性质和通过合作社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指出在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工人和农民结成牢固联盟的形势下,苏维埃政权完全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合作社来建设社会主义,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求具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且要求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和科学;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继承全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同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变革,才能实现党所确定的宏伟目标。(44)
44.《真理报》发表的列宁口授的文章《论合作社》和《论我国革命》
列宁本来希望参加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并且准备在代表大会上讲话,但是,1923年3月10日他的病第三次发作,情况极为严重。他不能说话,右手和右脚完全处于麻痹状态,但他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心周围的同志。5月,列宁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开始练习说话,并学会了用左手写字,但他的病情极不稳定。1924年1月21日下午5时30分,列宁感到呼吸困难,逐渐失去知觉。晚上6时50分,列宁在哥尔克不幸逝世。(45-47)
45.列宁与世长辞
46.1924年1月22日俄共(布)中央就列宁逝世发布的《告全党和全体劳动人民书》
47.1924年1月22日苏联政府关于列宁逝世的公告
1924年1月23日,列宁的灵柩运到了莫斯科,安放在工会大厦圆柱大厅。23—27日,苏联各界人士及国外政治组织代表数十万人前往瞻仰悼念。24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关于建立列宁墓的决定。(48-49)
48.1924年1月22—23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到哥尔克向列宁的遗体告别
49.苏联各界人士及国外政治组织代表前往工会大厦圆柱大厅悼念列宁
1924年1月27日,苏联党和政府在莫斯科红场为列宁举行隆重的国葬。上午9时至10时,列宁的灵柩由工会大厦圆柱大厅移至红场。下午4时,全苏联停止一切活动5分钟。在哀乐、汽笛和礼炮声中,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将列宁的灵柩移至陵墓。(50-53)
50.苏联民众为列宁送殡
51.在红场举行的列宁灵柩安放仪式
52.临时的列宁陵墓
53.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
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报纸刊登了列宁逝世的讣告,各国革命组织和劳动群众纷纷拍发唁电、寄送唁函、举行追悼大会、出版纪念专集,对列宁逝世表示哀悼。(54-58)
54.德国共产主义青年中央机关报发表的悼念列宁的文章
55.各国共产党报纸刊登的列宁逝世的讣告
56.各国报刊关于列宁逝世的报道
57.1924年1月在柏林举行的哀悼列宁逝世的大会
58.布拉格街头哀悼列宁逝世的人们
中国共产党获悉列宁逝世的消息后,当即向俄共(布)发出唁电,对列宁的逝世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时表示决心继承列宁开创的伟大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列宁逝世以后,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参加了追悼会,并亲自书写了挽词和祭文。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的工人群众以各种形式举行了悼念活动。(59-65)
59.中国共产党哀悼列宁的唁电
60.中国广东丝织工人为悼念列宁逝世赠送给苏联工人的列宁绣像
61.1925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为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出版的专号
追悼列宁祭文
(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中华民国十三年二月,俄国苏维埃政府领袖列宁先生之丧,孙文既与同人追悼,乃述哀词曰:
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则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引自1924年2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
62.1924年2月25日《广州民国日报》刊发的《追悼列宁详情》
63.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在广州举行的列宁逝世追悼会上
64.1924年2月24日孙中山为追悼列宁大会书写的挽幛
65.1924年3月为悼念列宁出版的《列宁纪念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ening/20221163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