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就职于高校的教师来说,除了著书立传之外,教书育人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本职工作。在这方面,林树中同样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艺术院校中,艺术创作的位置要高于史论研究。过去,在学科意识较为薄弱的一些院校当中,史论课大多是为实践类学生丰富艺术修养开设的配套课程——如为国画系学生开始中国美术史,为油画系、雕塑系开设西方美术史等。即使在有着悠久学术道统的南京艺术学院,虽然美术史论系创办于1956年,但直到1978年起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其后再有本科生教学——这已经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较早系统开设美术史论课程并培养美术学专门人才的记录了。林树中一直担任学校中国美术史论方面的老师。1981年,56岁的林树中升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到了1986年升为教授——此时的林树中已经年至六旬,以他的著述成就而言到了这个年纪才升为教授,在今天来看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他还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师、研究生作“六朝艺术”报告,并开始兼任该系研究生中国美术史选修课。据那时还是南艺外美史专业研究生的刘伟冬回忆,由于导师刘汝醴先生要求学习外国美术史的研究生也要学中国美术史,所以每到上课的时候,他们一群学生便约林老师一同坐公交车去南工上课;每次去的时候,林树中都会拎一个包,里面除了由他编写作为教材的《中国美术通史》(上下)外,还有很多其他资料——这给当年的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与刘汝醴带研究生阮荣春、陈履生赴东南考察(从左至右分别为阮荣春、刘汝醴、林树中和陈履生)
1981年,王鲁豫拜人林树中门下成为他的进修生。是年上半年,林树中带其到苏、锡、常调查考察,又到陕西西安昭陵、博物馆及美术遗迹参观。到了1982年,阮荣春、陈履生考上南艺硕士研究生,成为林树中所带真正意义上最早的研究生。
阮荣春,1950年生,江苏溧阳市人。原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原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197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获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专著和主编有《中国近代美术史》《佛教南方之路》《沈周研究》等十余部。先后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政府“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学科专家库成员,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履生,1956年生,江苏扬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同时考入该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刘海粟奖学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2002年调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2004年调中国美术馆,任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常务副主编。2010年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任馆长助理;2010年 2016年间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30余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获中央美院首届“张安治教授美术史论奖学基金”,获“北京市文联2001年文艺评论二等奖”,获文艺报2005年“年度理论创新”奖,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5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据陈履生在《跟随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教授在1982年的记忆》一文中所述:
南京艺术学院在1982年之前就已经有了绘画专业和外国美术史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但是,中国美术史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则是从这一年开始才填补了空白。
①因此阮、陈二人也就成为中国美术史专业的首届研究生。当时学校对新开设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生教学高度重视,希望以导师组的方式加强中国美术史研究生培养的力量,因此安排了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三位老师共同指导,实际上具体工作由林树中来做。陈履生在文章中描述了当年各有特点的老师们:
刘汝醴教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术史家,他给予我们的教导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方法。……刘老在学问方面,有意无意间表现在中外美术的比较研究上。……刘老的学问和他的生活方式一样,充满了“海派”的特色,其独特性在于,他在其深厚的学问功底的基础上,把各种知识连贯起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对我的影响深远。
温肇桐教授是我进南艺以后遇到的第一位教授,朴素之朴素,难以想象。特别是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是我的榜样。温老从著录入手,在目录学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其成果惠及后人。他对于顾恺之的研究,传承了俞剑华学派的传统,在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
在描述林树中时,陈文这样写道:
林树中教授是三位导师中最年轻的。当年我首先以“林老”相称,以与前二老并行,后来大家也习惯称他为“林老”,实际上他当时并不老。林老在研究六朝石刻方面,深得地主之优势。他对于六朝至唐宋绘画的研究在当时就已经有重要的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南京、丹阳一带的六朝石刻。他从田野考古入手,使我们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在对于具体实物的考察中,了解到相关的背景以及发现其中的问题。林老对于艺术考古的兴趣以及他对于一些古物收藏的爱好都影响到我,因此,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不仅自己到南京的郊区寻找六朝石刻的遗物,制作拓片,还在一些画像砖石上做拓片,并收藏拓片,以至于我的毕业论文选择了以汉代为对象的研究课题。
那时的林树中虽然已经年过五旬,但其研究的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南京周边。他没有去过敦煌、新疆,也没有去过东南沿海考察。因此利用带两位研究生的机会,林树中开启了一段外出考察的美术史之旅:1982年10月,一行人首先访问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并考察西湖古迹、灵隐寺飞来峰石刻,参观浙江省博物馆等;1983年1月,带阮荣春、陈履生考察连云港;4月17日,与刘汝醴教授并带阮荣春、陈履生赴东南考察,经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厦门,5月26日返宁;8月,带阮荣春、陈履生及进修生石小玉去西北调查考察丝绸之路。这些过程是林树中践行俞剑华先生“行万里路”的实证,也是南艺开启中国美术史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另一个细节是,当时刚刚从动乱中走出,出版尚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林树中就发给学生们复写纸、白纸,组织他们手抄福开森编撰的《历代著录画目》。虽然是一件体力活,但是手抄的过程可以加深了对于古代画目的记忆;这体现了林树中在治学方面的特点——看似是“笨方法”,往往却卓有成效。另一位后来跟随林树中读硕士的学生胡光华也同样回忆起了当年的“抄书”经历,除了《历代著录画目》外,他还分别花过几个月时间抄写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名画三百种》和日本学者铃木敬所编《中国书画总合图录》,并将其中的图录一条条归类地编。
上世纪80年代的南艺,在俞剑华先生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传统;在当时,林树中作为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延续者,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将这一体系薪火相传下去,可以说对他们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要求自然也就严格。然而林树中却从来不是一个严厉的人,学生们回忆起他,从来不记得他有过责骂学生的做法——林树中所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的树立起严谨治学、勤奋刻苦的榜样。说到老师,学生们的共同印象——也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会说起的,是这样的一句话:三更灯火五更鸡。那时的研究生宿舍,正好可以看到林老师家的二楼窗户;而当年的学生们普遍还是比较用功,常常要到12点钟才睡觉——但此时林树中家的灯还是亮着的。早晨7点学生们起床的时候,却已经能看到林树中在自家阳台上打自编的太极拳了。此时林树中已经70多岁了,其付出的精力和用功的精神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学生们在其感染下自然也就不敢懈怠。
作为老师的林树中对待学生还有着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并且总用自己的爱心和行为温暖着这些学子们。作为林树中带的第一位研究生,陈履生就曾深情回忆了当年在师门所受的点滴温暖:他记得,那时师母刚从温州调到南京,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就招呼他去吃饭;有一次做了饺子,那滋味让他终身不忘。在林树中逝世后的追思会上,胡光华则这样说道:
2001年在大连参加全国首届美术学博士生论坛
他有爱心,不光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他对家庭也充满了爱心。我读硕士的时候,林老师的处境非常困难,特别是师母病重,他要每天做好饭菜送到医院,还要询问我的学业,现在交代做的事情做得如何? 像这样充满爱心的小事很多,逢年过节林老从来不会忘记我。有时忙,就做好了东西让他的小女儿给我送过来。还有很多小事,比如说李淞和黄宗贤师兄来考博士,林老师嘱咐我给他们安排好住的地方,特意把自己家的床铺都拆了。林老对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友人、同道都充满了一片爱心。
2001年在大连参加全国首届美术学博士生论坛期间与部分博士生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郝文杰、吕晓、韩爱文、林树中、聂危谷和黄培杰)
1997年,林树中与王朝闻、金维诺、王伯敏被评为中国美术学四大博导(发表于《出版广角》1997年第6期)。他所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大多数都已经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可以用“卓有成就”来形容:如李淞(北京大学教授)便以美术考古作为科研的主要方向;阮荣春在1987年日本留学期间,林树中曾给他写信,嘱他多留意美术考古的事,并多收集有关资料——后来阮荣春在“佛教南传路线”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同样把美术考古学加以发扬。对于学生而言,林树中给予他们的,一方面是做学问、写文章的能力,为他们在事业上能够卓有成就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林树中安贫乐道的传统文人、学者的精神,也在学风、学养乃至道德品质方面,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思想,也会随之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后人的师法的榜样。
1993年冯键亲(右三)、阮荣春(右二)、梁白泉(左三)和林树中(左二)在日本参加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中日学术研讨会
① 陈履生:《跟随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教授在1982年的记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