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萧衍

萧衍生平事迹《与魏的通使和互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0 评论:0

梁与魏的战争和争夺是两国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通使和互市。通使就是息兵通好,化干戈为玉帛。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消灭尔朱氏而掌握北魏军政大权的高欢率兵进逼洛阳,孝武帝元修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东魏孝静帝),因洛阳逼近宇文泰控制的关中,迁都邺城,是为东魏(534—550年),孝武帝元修逃至关中,不久为丞相宇文泰所杀,泰别立元宝炬(孝文帝之孙)为帝(西魏文帝),定都长安,是为西魏(535—557年)。魏分东、西后,因东魏的力量远大于西魏,东魏为击败西魏,统一北方,极力拉拢南方的梁,因而东魏与梁虽边境上仍时有争夺,但通使和交往便逐渐成为主流。根据《梁书》、《通鉴》和《魏书》的记载,从梁大同元年(535年)至太清二年(548年)十三年中,东魏与梁相互通使达19次之多,其中有的一年中有二次遣使或相互遣使,甚至三次遣使者,如大同七年(541年)东魏于四月、十二月两次遣使来梁,梁于五月也遣使去东魏;大同三年(537年)七月和十一月,东魏与梁各遣使一次,有来有往;大同十一年(545年)正月、四月、十月东魏三次遣使至梁。据《魏书》载:兴和二年(540年)和武定元年(543年),梁也在一年内,两次遣使于魏。遣使的目的在于修友好,复和亲,因而双方对派遣的使臣都很重视,作了精心的挑选。一般都选散骑常侍或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如东魏派有史学家魏收、收族叔魏秀景以及李绘、李骞、李獎、李浑等;梁则派出司农张乐皋、建康令谢廷、散骑常侍徐陵(宫体诗的创始者徐摛之子)等,徐陵编有《玉台新咏》诗集,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体”。在当时文士中,有相当的影响。双方使臣到达彼方首都,均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映。当梁朝使臣到达东魏都城邺城时,全城贵族、官员为之轰动。使臣住的地方,人来人往,像市场一样热闹。东魏的使臣到了建康,情况也差不多。双方互派使臣,主要是表达通和和友好。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记载:“是岁(大同十年),东魏以散骑常侍魏收兼中书侍郎,修国使。自梁、魏通好,魏书每云:‘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上(梁武帝)复书,去‘彼’字而已。收始定书云:‘想境内清晏,今万里安和。’上亦效之。”

与此同时,边境贸易和互市也在进行。如梁与魏多次争夺的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地处梁东北边陲,与魏接,“民俗多与魏交市”。梁武陵王萧纪出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开宁州、越巂,西通资陵、吐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功,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魏也於“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都说明,当时魏、梁虽南北相隔,但边境商贸往来和互市仍在不断进行。甚至有冒禁令而从事边境贸易者。《北齐书·高季式传》:高季式随潘乐征讨江淮之间,“私使乐人于边境贸易,还京坐被禁止。”同书《崔季舒》传:出为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循吏传》:苏琼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渡。琼以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糴淮南。遂得商沽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其时南北遣使往返,亦为交市之机。《北齐书·李绘传》云:“武定初,为聘梁使主,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同书《崔暹传》:“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暹唯寄求佛经”。说明参与交易者不仅有使臣,还有权贵,用于交易的,不仅有土特产,还有佛经等文化典籍。但这种交易,似以珍异之物为多,《魏书·李安世传》云: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使任情交易。

以上史实说明,梁与魏虽战争频仍,但当时南北战争基本上是边境上的掠地和攻防之战,南北双方当时均不具备攻灭对方的条件。北方分裂以后,双方聘使不断,边境贸易和互市也在进行之中。梁武帝此时已沉湎于佛教,政治日趋荒怠,没有利用北方东、西分裂局面,巩固内部,图谋进取,反而接纳了东魏叛将侯景,破坏了与魏的关系;接纳以后,又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了侯景之乱的爆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oyanzhuan/202212176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