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在历史上评价并不高:前比不上刘裕父子,后也难与萧衍的政绩并论,高、武开创的萧齐王朝,在南朝历史上是最短促的王朝,仅存22年。据史书记载,北魏大臣宋弁出使南齐后归来,魏孝文帝问宋弁:“彼政道云何?兴亡之数可得知不?”,宋弁答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宋弁此言,实为客观冷静之观察,成为北朝统治者对南齐政权之公平评论。无独有偶,数百年后,宋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中亦谓萧道成父子“智识凡猥,曾无毫发为民请命之念”。萧道成之所以能夺取刘宋政权,一是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刘宋骨肉相残,特别宋明帝刘彧诛杀宗室,当时孝武帝二十八子中,夭殇者十,宋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所杀者二,其余十六子,均为宋明帝所杀。这实际上为萧道成于宋明帝后禅代刘宋政权扫清了道路。二是从主观上讲,则与萧道成以淮阴为据点,在其身边集结一批谋士和武臣,为其禅代刘宋政权,作好了准备。萧道成之据点在淮阴。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失淮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北边紧张,乃于淮阴立兖州。萧道成镇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后迁南兖州刺史,又加督兖青冀三州,淮阴仍在其控制之下。淮阴地位之重要,我们可以从当时魏人高闾谏孝文帝拟在淮南置镇戍所说的话可以窥见。一曰:“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源本也”。二曰:“淮阴大镇,舟船素畜,故因先积之资,以拒始行之路”。三曰:“淮阴东接山阳,南通江表,兼近江都海西之资,西有盱眙、寿阳之镇”。在军事上,不论北方之向南进攻或南朝之对北守防,地位均极为重要。时宋明帝嫌道成“非人臣相”,民间又流言“萧道成当为天子”,于是朝廷欲征之回建康。而道成乃先后以淮阴、京口为据点,纠集来自北方之荒伧武将,如垣崇祖、崔祖思、刘善明等,坚留不回。甚至欲引魏军南下,以御敌为名,拒不入朝。后宋明帝临死前又征萧道成还京师,“部下劝勿就征,太祖曰:‘诸卿暗于见事。主上自诛诸弟,为太子稚弱作万岁后计,何关他族? 唯应速发,事缓必见疑。今骨肉相害,自非灵长之运。祸难将兴,方与卿等戮力耳’”。说明道成看清此时情况已变,因而前半分析宋明帝意在诛除宗室,以保证将来幼主之地位,于己无涉,故改变过去态度,毅然入朝。后半则预见明帝死后政局混乱,祸难将兴,所谓“与卿等戮力”,实即为夺取宋室政权作准备。明帝死后,其长子刘昱继位,是为后废帝,萧道成与袁粲、褚渊等辅政。后废帝暴虐,多所杀戮。元徽末,道成一度欲自建康北走广陵起事,道成身边幕僚刘善明、垣崇祖、纪僧真、萧顺之等均力陈道成不可舍建康而去,应利用首都形势夺取政权。特别萧衍之父萧顺之时为道成镇军府司马、长史,他对萧道成说:“如果一旦奔亡北走,则危难就很难讲了。不如因人之欲,行伊霍之事而行废立,则较为稳妥”。萧道成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后废帝终为萧道成通过王敬则收买其近倖廿余人而被杀。萧道成迎立明帝第三子刘准为傀儡顺帝,随即禅代称帝。
萧道成建齐称帝只有四年就死了,由其长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他在位十一年,占了萧齐一半的时间。史书评价他“刚毅有断,政总大体,以富国为先。颇喜游宴,雕绮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顿遣”。唐李延寿赞萧齐在其统治时“外表无尘,内朝多豫,机事平理,职贡有恒,府藏内充,人鲜劳役。宫室苑囿,未足以伤财,安乐延年,众庶所同幸,亦有齐之良主也”。基本持肯定态度,说其为有齐之良主,似乎还说的通,但他颇喜游宴,雕绮之事,特别是他的猜忌杀戮行为造成“内朝多豫”,最终导致家国俱灭。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是兄弟之间猜忌,特别对素有贤名的豫章文献王萧嶷。萧嶷是萧赜的同母弟,向有贤名,萧道成创业之际,萧嶷亦与萧赜一样,出作方州,入参谋计,很得其父道成赏识。但由于萧赜年长,故朝事大小悉皆专断,多违制度。特别对他手下的一些人,如张景真等偏见任遇,又多僭越奢侈。一次萧赜去晋陵拜陵寝回来,张景真穿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萧赜,内外畏惧,莫敢有言者。骁骑将军陈胤叔先已把景真和太子前后得失言之,荀伯玉因武帝拜陵之后,把上述情况密告萧道成,萧道成大怒,待武帝东还后,遣文惠太子、闻喜公子良宣敕诘责,并示以景真罪状,使以太子令收景真杀之。胤叔因白武帝,说此事都是荀伯玉告诉其父的。萧赜为此十分忧惧,称疾月余日不与萧道成见面,萧道成怒不可解,想到萧赜弟豫章王嶷素有贤名,始有改易太子之意。后来由于王敬则硬拉着萧道成乘车前往东宫以慰太子,并敕太官设馔,密遣人告太子,令其迎候萧道成到来,又召诸王一同宴饮,萧道成大醉尽欢。史称“是日无敬则,则东宫殆废。”萧道成鉴于刘宋之所以亡,深知骨肉相争,为祸甚烈,故不敢轻易易储。而豫章王萧嶷亦小心谨慎,初虽或有夺宗之谋,继以知难而退,事武帝恭悌尽礼,未尝违忤颜色。而武帝对嶷亦友爱有加。永明十年(492年)萧嶷死后,武帝萧赜“哀痛特甚”。但据《南史》记载,“嶷薨后,忽见形于沈文季曰:‘我未应便死,皇太子加膏中十一种药,使我癕不差,汤中复加药一种,使利不断。吾已诉先帝,先帝许还东邸,当判此事’。因胸中出青纸文书示文季曰:‘与卿少旧,因卿呈上’。俄失所在。文季秘而不传,甚惧此事,少时太子薨。”这段托梦文字,近乎文学记载。在萧子显所著《南齐书》书中则无记载,萧子显为嶷之子,入梁后仍为史官,因该段史实牵连到齐武帝、文惠太子,当然难于记载。而李延寿是唐朝人,故而在《南史》中尽管以托梦的名义而追述往事,我认为应该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多少有些依据的。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也认为:“说虽不经,亦可见太子之猜忌矣”。太子是指文惠太子。萧嶷死于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四月,文惠太子死于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这里太子之猜忌,也可能暗受武帝之指使,这与上述武帝猜忌萧嶷之宠贤应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齐武帝对其他诸弟,也有所猜忌者。萧道成第三子临川献王映,史称其善骑射,解声律,应接宾客,风韵韶美,近乎文人,故不足忌。第四子长沙威王晃,少有武力,为豫州刺史时,尝执杀其典签,因而萧道成临死时以晃嘱武帝曰:“处以辇毂近蕃,勿令远出”。永明元年(483年),以晃为南徐州刺史(治今镇江市),后调回建康任中书监。时诸王蓄仗,在京都者,惟置捉刀左右四十人。晃爱武饰,罢徐州还,私载数百人仗,为禁司所觉,把一些兵仗投至江中,武帝闻之大怒,将纠以法。豫章王嶷稽首流涕曰:“晃罪诚不足宥,陛下当忆先朝念白象。”白象为晃小名,武帝听后也垂泣。因为他深记萧道成临终时对他讲的话:“宋氏若不骨肉相屠,他族岂得乘其衰弊?汝深戒之。”故武帝终无异意。然晃亦不被亲宠。自此以下诸弟,年皆幼,因而不足忌矣。当时论者,认为齐武帝对诸弟优于魏文帝曹丕,不如汉明帝刘庄。
二是猜忌异姓之臣。如上述荀伯玉因向萧道成密报了萧赜拜陵及纵容其部下擅作威福之事,深得道成信托,掌军国密事,权动朝右。武帝深怨伯玉,道成临死时,指伯玉以嘱。武帝即位,伯玉忧惧。伯玉与武将垣崇祖好。垣崇祖是萧道成在淮阴镇守时结识的勇将,他自比韩信、白起,对萧道成忠心耿耿,宋明帝征发萧道成回建康时,萧道成使其将数百入北魏界引北魏军南下,以此拒还建康。因而武帝刚登帝位,生怕荀伯玉与垣崇祖联合起来,相扇为乱,乃加意抚之。但不久,荀伯玉与垣崇祖均见诬伏诛。(萧赜为太子时,垣崇祖也不亲附太子,萧道成派其再赴北边时,令其夜发,不得辞东宫,又引起萧赜忌恨不满)其罪名为“窥窬非觊,构扇边荒,互为表里”。
垣崇祖死后,永明元年(483年)五月,复杀武将张敬儿。张敬儿在南北朝武人中,最为贪残好杀。其死不足惜。张敬儿在萧道成时已调建康为护军将军,常侍如故。但武帝谓其“招扇群蛮,规扰樊、夏”,“妄设征祥,潜图问鼎”,则为莫须有不实之辞。
三是在文惠太子死后,确定太孙继位,铸成大错。文惠太子长懋字云乔,萧赜长子,萧赜年未弱冠而生太子,为太祖萧道成所爱。他长得姿容丰润,小字白泽。宋元徽末,随萧赜在郢(今湖北武昌),萧赜还镇盆城(今江西九江)拒沈攸之,使太子劳接将帅,亲侍军旅。事宁,萧赜遣其回建康,时萧道成方创霸业,心存嫡嗣,对太子说:“汝还,吾事办矣”。处之府东斋,令通文武宾客,并对亲近的荀伯玉说:“我出去的时日,城中军悉受长懋节度,宫廷内外直防及建康城诸门甲兵,悉令长懋时时履行”。萧道成对孙极为信任。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即禅宋建齐,时萧赜已还京师,考虑到襄阳为兵马重镇,不欲他族染指,出太子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建元元年(479年)封南郡王,江左嫡皇孙封王,以前没有过,开了先例。时北魏常南侵,樊、沔一带为南侵通道,因而建元二年(480年)萧道成即把其征为侍中、中军将军,置府、镇石头。四年(482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萧赜即位,为皇太子。
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一样,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风韵甚和,而性颇奢丽”,宫内殿堂,都雕饰精绮,并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虑上宫望见,乃傍门列修竹,内施高障,造游墙数百间,作为屏障。又“玩弄羽仪,多所僣疑”。此事后来被武帝发觉后,大怒:“收监作主帅,太子惧,皆藏匿之,由是见责”。太子素多疾,体又过壮,常在宫内,简于遨游。永明十一年(493年)春正月生病死,时年三十六岁。
文惠太子死后仅半年,即永明十一年七月,齐武帝萧赜就病死。武帝在病重期间,诏第二子萧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守护在武帝病床旁,而文惠太子长子,即太孙萧昭业隔日才能进去看望。时子良以“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为“帐内军主”,王融等谋借机立萧子良继位,当时一般舆论也普遍认为要立萧子良为帝。
竟陵王萧子良,为文惠太子母弟,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其门。宋末守会稽。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为丹阳尹。武帝即位,刺南徐州。永明二年(484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十年(492年),领尚书令,为扬州刺史。寻解尚书令、加中书监,数陈政事。又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因此论其地位、声望,本可继文惠为储贰。然史称文惠薨,武帝检行东宫,见服御羽仪,多过制度,以子良与太子善,不启闻,颇加嫌责。盖二人之罪,本相牵连;而竟陵之为人,亦文惠一流,武帝固知之,故卒舍之而意立太孙。一次,武帝昏迷清醒过来后,问太孙在哪里? 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令萧鸾负责尚书事。武帝的这一决定,最终酿成倾国大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oyanzhuan/2022121759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1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1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